[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预测改性塑料熔接性能的试样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4956.6 | 申请日: | 200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141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赵东明;汪倩文;郁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和昌电器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和昌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3/08;B29C45/26;B29C45/27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预测 改性 塑料 熔接 性能 试样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可以预测改性塑料熔接性能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注塑成型热塑性塑料制品时,通常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与制品设计相关的模具的结构因素,成型制品产生熔接痕的现象几乎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产生熔接痕的原因是由于充模过程中来自不同方向的熔体流动前峰,在汇合处未能完全融合所致。熔接痕(熔接线或熔接面)的存在不仅影响制品的外观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熔接痕会成为应力集中点从而影响制品的力学强度,在制品需要二次加工(如涂装、电镀)时,耐化学品性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所显现。为了避免因熔接痕而产生的诸多产品质量问题,在产品加工成型后,须对试制品进行熔接痕方面的测试,检查制品是否有熔接痕,判别因不同程度的熔接痕所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的大小,并根据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制品熔接痕区域的强度、耐化学品性和表观性能受材料选择、制品设计、模具设计和制品加工条件等几个因素影响。
比较材料拉伸试样的熔接强度保留值(即有熔接线的试样与无熔接线的试样其拉伸强度的比值)对于预测改性塑料的熔接性能,优化设计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有熔接线的拉伸强度试样,可以简单地用两端开设浇口的试样模具制成,而无熔接线的拉伸强度试样可以采用通常使用的标准的单浇口试样模具制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预测改性塑料熔接性能的试样模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预测改性塑料熔接性能的试样模具,包括静模板、型腔板及动模板,型腔板上设有用于模塑标准拉伸试样的型腔、与型腔相连通的浇口及与浇口相连通的分流道,特点是:所述型腔板上设有3个型腔,3个型腔的外形尺寸完全一致;其中两个型腔沿水平方向呈平行并列排布,所述水平方向两个型腔的一端设置浇口;另一个型腔沿垂直方向布置,设置在水平方向两个型腔的旁侧,所述垂直方向型腔的两端均设置浇口;垂直方向型腔的上端浇口与水平方向一型腔的浇口相对,垂直方向型腔的下端浇口与水平方向另一型腔的浇口相对,所述垂直方向型腔两端的浇口和水平方向两个型腔的浇口均与分流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用于预测改性塑料熔接性能的试样模具,其中,所述分流道呈T形。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将双浇口进料的拉伸试样模具与单浇口进料的拉伸试样模具整合优化设计后在同一个型腔板模具上实现,一次注塑成型即可同时获取有熔接痕与无熔接痕两种类型的拉伸试样,通过拉伸试验,比较两种不同试样的拉伸数据,可以表明熔接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计算出成型材料的熔接强度保留值,从而预测试验用成型材料的熔接性能,为改性材料的最优化设计提供路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型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
1-型腔板,2-型腔,3-浇口,4-分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预测改性塑料熔接性能的试样模具,为普通注塑模具,主要包括静模板、型腔板及动模板,如图1所示,在型腔板1上设有用于模塑标准拉伸试样的型腔2、与型腔相连通的浇口3及与浇口3相连通的分流道4;型腔板1上设有3个型腔,3个型腔的外形尺寸完全一致;其中两个型腔沿水平方向呈平行并列排布,水平方向两个型腔的一端设置浇口,水平方向的每个型腔采用单浇口进料。另一个型腔沿垂直方向布置,设置在水平方向两个型腔的旁侧,垂直方向型腔的两端均设置浇口,垂直方向型腔采用双浇口进料。垂直方向型腔的上端浇口与水平方向一型腔的浇口相对,垂直方向型腔的下端浇口与水平方向另一型腔的浇口相对,垂直方向型腔两端的浇口和水平方向两个型腔的浇口均与分流道4相连通,分流道4呈T形。
上述模具结构中,型腔数为3个,外形尺寸完全一致。其中两个型腔呈水平方向排列且互相平行,每个型腔采用单浇口进料,以获取无熔接痕的试样成品。在两个平行型腔的一侧,设计有垂直方向布置的一个型腔,型腔的两端均设置浇口,目的是可以根据熔融的改性材料进浇后在模具型腔的中间部位熔合的情况,观察由此产生的熔接痕。在同一个型腔板上,通过浇口设计方案,可以成型有熔接痕和无熔接痕两种试样,从而得以进行性能比较,为材料设计提供依据。分流道的设计对熔接痕的产生和强弱无直接影响,满足流道平衡原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和昌电器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和昌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禾盛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和昌电器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和昌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49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