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氨重力供液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47099.5 | 申请日: | 200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9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兆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兆泰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25B43/00;F25B4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24200 江苏省东***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力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氨压缩制冷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重力供液的氨压缩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氨压缩制冷技术中,有重力供液系统和氨泵供液系统之分。根据氨制冷系统安装及验收的规定,氨压缩的吸汽管的水平管应向低压循环桶或氨液分离器的方向保持0.1%-0.3%的倾斜坡度。而这一工艺要求在氨泵供液系统中,因低压循环桶安装在机房内很容易实现,而重力供液系统因氨液分离器安装在机房的小阁楼上,因此很难实现这一工艺要求。
如图1所示,在设计安装中,往往都是在氨液分离器的出口就连接弯头向下接到机房回汽总管上,因为机房内有几台压缩机同时工作,回汽总管的水平管直径大于压缩机吸汽管直径,为了防止来霜现象都是从水平管的上端面连接到压缩机的吸入口。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冷间热负荷突然增加,以及供液量过多等原因,在氨液分离器内不能完全汽液分离,有挟带氨液的微滴飞出氨液分离器的出口,进入机房回汽总管的现象不可避免的。由于机房回汽总管有一定的容量,出现这一情况不是马上就反映到压缩机的吸汽侧面来,而是等到机房回汽总管内存有一定的氨液后才反映压缩机吸汽侧面呈来霜现象。这时,操作人员来调节,只能使氨液分离器不再有挟带氨的微滴飞出。而存在回汽总管的氨液只能从压缩机吸口慢慢排出。因此就使氨重力供液系统中长期存在容易呈来霜现象以及来霜现象发生后处理时间过长的弊病,使很多使用者误解了重力供液系统的优势,纷纷把重力供液系统改造为氨泵供液系统。而实际上重力供液系统减少了一个氨泵的能耗,减少一个动设备也就减少了氨的泄漏点,是一个节能型的制冷系统。
如果操作人员严格控制供氨量,不使氨液分离器出口有氨的微滴飞出,则会使蒸发温度下降,蒸发压力降低,压缩比提高,使制冷工况不合理;制冷效率下降,耗电增加。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重力供液系统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重力供液系统,通过结构上的改进,解决该系统长期存在的容易来霜且呈来霜现象后处理时间过长的弊病,使存在于机房回汽总管内的氨液能快速排出,维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氨重力供液系统,包括至少一套由蒸发器、液体调节站、汽体调节站和氨液分离器循环相连而成的汽液转换单元,且全部氨液分离器的出口汇聚连接到机房回汽总管上,其特征在于:在与氨液分离器相连通的机房回汽总管进口处设有回汽桶,所述回汽桶的进气管与氨液分离器的出口相连接。而且所述回汽桶的桶身内径与其连接机房回汽总管的出气管管口内径的比值为1.5∶1。
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汽桶底部设有下液管接口,并且通过下液阀连接到一个排液桶;或者排液桶的至少两个管口分别与汽体调节站和液体调节站相连.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氨重力供液系统实施后,其有益效果为:
该氨重力供液系统,能够有效消除来霜现象,维持压缩机正常运作;此外,也使得向蒸发器加大氨液供量成为可能,提高了蒸发压力,进而到达减少压缩比、制冷工况合理,耗电量减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氨重力供液系统的原机工艺结构连接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氨重力供液系统的工艺结构连接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氨重力供液系统中回汽桶的结构示意图。
1~氨液分离器、2~液体调节站、3~汽体调节站、4~蒸发器、5~压缩机、6~进热氨管、7~冲霜排液管、8~机房回汽总管、9~回汽桶、10~排液桶、11~下液阀、12~回汽桶进气管、13~回汽桶出气管、14~下液管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和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氨重力供液系统的工艺结构连接图及回汽桶的结构示意图可见,该氨压缩制冷系统的重力供液系统结构包括两套由蒸发器4、液体调节站2、汽体调节站3和氨液分离器1循环相连而成的汽液转换单元,以一种类似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接入到进热氨管6及冲霜排液管7之间。其中,两汽体调节站2的进汽管连接到进热氨管6,而全部氨液分离器1的出口汇聚连接到一回汽桶9,再由该回汽桶9的出气管13与机房回汽总管8进口相接,压缩机5的吸入口与机房回汽总管8水平管的上端面相接。
其中,该回汽桶9为具有三通的无缝钢管容器,可容纳约为20kg的液体氨。根据具体制冷系统管路结构制作对应的回汽桶9,而且桶身内径D2与其连接机房回汽总管的出气管管口内径D1的比值为1.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兆泰,未经陈兆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70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