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吊脚桩基坑支护体系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49781.8 | 申请日: | 200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75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宗明;李崇彦;陈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雄;李玉峰 |
地址: | 51062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桩基 支护 体系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大基坑采用人工挖孔吊脚桩的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建设中,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现在基坑的开挖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对于深大基坑传统的常用支护体系主要有:侧向挡土体系(如灌注桩、预制桩和连续墙)以及水平支护体系(如拉锚、钢支撑和混凝土支撑)。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基坑位移控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开挖深度超过规定的情况下(广东省建设厅规定的人工挖孔桩的最大开挖深度为25米)。当桩底岩面向坑内倾斜角度较大时,基坑沿吊脚桩底部产生整体滑移的风险也较大。存在较多的软弱夹层时,围护结构或土体位移在软弱夹层附近基本上都会发生较大的突变。而且,基岩埋深较浅,石方爆破量较大,对基坑安全的影响较大,因此开挖到桩底时爆破对基坑位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此外,在安全适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降低基坑支护体系的造价、加快施工进度,也是目前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基坑开挖深度较大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基坑整体滑移发生的吊脚桩基坑支护体系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吊脚桩基坑支护体系结构,采用人工挖孔吊脚桩,所述吊脚桩的桩底加设有预应力锁脚锚索。在基坑开挖深度较大的情况下,为防止基坑整体滑移的发生,本实用新型采用人工挖孔吊脚桩+预应力锚索作为支护结构,对挖孔吊脚桩的桩底进行锁脚加固处理。本实用新型所述吊脚桩的桩底还可进一步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挡板。所述在桩底浇注的钢筋混凝土挡板的厚度可以为40cm。
此外,为降低石方爆破对基坑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述基坑周边设置有防震沟,其宽度可以为1米。
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大的情况,如人工挖孔吊脚桩的桩长为19~25米,吊脚高度为8.88~2.88米时。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基坑开挖深度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对桩底进行锁脚加固处理、设置防震沟,从而有效防止了基坑整体滑移的发生。
(2)由于支护桩身下部岩层面较高,而且支护结构全部施工到基坑底以下,支护桩施工深度超过25米。经分析计算,该桩不必挖到基坑深度之下(即未必挖得很长),从桩身本身来说就已经节约了材料,从而相应节省了造价和工期。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吊脚桩示意图;
图2是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坑剖面示意图。
图中:人工挖孔吊脚桩1,锚索2,微风化岩层3,锁脚锚索4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基坑的设计深度为29.50米,施工的实际深度主要是27.88米,局部深度33米。采用人工挖孔吊脚桩1,桩长19~25米,吊脚高度8.88米到2.88米。如图1所示,基坑上部靠锚索2预应力和桩的支护共同作用;如图2所示,支护桩的脚部利用微风化岩层3的自稳性,主动土压力很小,分析计算桩底岩层面的倾斜情况,采用预应力锁脚锚索,可以解决吊脚桩支护结构的受力及变形问题。
如果桩脚没有得到有效的嵌固,基坑位移控制的难度将增大,对锚索入岩深度及张拉力的控制将更加严格。桩底岩面向坑内倾斜角度较大,基坑沿吊脚桩底部产生整体滑移的风险较大。而且岩面倾斜严重、软弱夹层较多,尤其是基坑南面和西面的桩底附近,均发现若干倾角大于30度的软弱夹层。基坑监测报告表明,围护结构或土体位移在该软弱夹层附近基本都发生较大的突变。
因此,为防止基坑整体滑移的发生,如图1所示,对发现桩底岩面倾斜角度较大的挖孔桩桩底进行了锁脚加固处理,在桩底浇注约40cm厚的钢筋混凝土挡板并加设锁脚锚索4(或抗剪锚杆)以锁定桩脚的岩石。
此外,场地内基岩埋深较浅,石方爆破量较大,对基坑安全的影响较大。开挖到桩底的时候发现爆破对基坑位移的影响越来越大,围护结构随着爆破的进行位移速度加大,为此沿着基坑周边设置了一排1米宽的防震沟。该防震沟施工完成爆破后有效减小了对基坑的影响,降低了基坑位移的增加速度。
整个基坑施工完成的三个月后,基坑所有监测点的最大位移均不超过40mm,位移量只相当于基坑深度的1/700,基坑位移控制相当成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设计院,未经广州市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497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机电转换装置的锁
- 下一篇:硝唑尼特在制备抗艾美耳球虫药物中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