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罗马帘之拉绳自动脱扣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1790.0 | 申请日: | 2009-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5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林宗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宗福 |
主分类号: | A47H23/00 | 分类号: | A47H23/00;A47H23/01;A47H3/0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创益专利事务所 44249 | 代理人: | 李卫平 |
地址: | 52366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罗马 拉绳 自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罗马帘。
背景技术:
罗马帘,以其特有的美感,深受人们的喜欢;目前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习知,罗马帘是通过一拉绳收拉提起,达到帘体的上收;而帘体后侧面的拉绳为裸露形态,这种结构导致该拉绳部分从上轨上的拉绳制动器到拉绳最下端的固定位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绳套结构,绳套极易发生套绞事件,且缺少自动解套之功能;据悉,在国外曾经发生过绳套绞住小孩,造成意外伤亡事件,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罗马帘之拉绳自动脱扣结构,可实现自动解套,避免套锁事件,提升罗马帘的使用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罗马帘之拉绳自动脱扣结构,包括帘体、下轨及拉绳,下轨固定于帘体下端,拉绳通过活动扣多点定位于帘体和/或下轨上,以达成提拉下轨及帘体上收。
上述活动扣为一按扣形式,其母座固定在帘体及下轨上,公扣则对应固定在拉绳上,以公扣扣接于母座而实现拉绳与帘体及下轨连接。
上述活动扣也可为一夹子形式,夹子夹设于帘体及下轨的相应夹位上,而拉绳则穿设于夹子上的穿孔,且拉绳的相应端卡在最下层的夹子穿孔底侧;拉绳的相应端以打结或附加卡块之形式卡在最下层的夹子穿孔底侧。
所述夹子为一带有可涨收夹口的塑胶件。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的拉绳通过活动扣多点定位于帘体和/或下轨上,活动扣具有受一定外力时自动解扣的功能,从而实现拉绳自动脱扣,解除绳套套绞,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提升罗马帘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图2之结构动作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三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帘体1、下轨2及拉绳3,下轨2固定于帘体下端,可为附加结构或为与帘体一体式的结构体系.拉绳3一端垂放在帘体的侧边,以供使用者拉动,而拉绳另一端穿过帘体上端的拉绳制动器后在帘体后侧面向下引伸,并通过活动扣4多点定位于帘体和/或下轨上,以达成提拉下轨及帘体上收.
参阅图1所示,活动扣4为一按扣形式,其母座41固定在帘体1及下轨2上,公扣42则对应固定在拉绳3上,以公扣42扣接于母座41而实现拉绳与帘体及下轨连接。利用公扣42和母座41活动扣接的特性,当拉绳受到一定外力作用时,相应点位上的公扣42和母座41则自动分离,如拉绳套绞小孩时,小孩可通过挣扎力将公扣42和母座41分离,从而解除套锁,恢复安全,即可有效避免意外事故发生,提升罗马帘的使用安全性。
活动扣4为按扣形式,不仅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在操作时还可多方向操作,没有方向条件约束,利于解扣,实用性相当强。
参阅图2、3、4所示,活动扣4也可为一夹子形式,夹子4夹设于帘体的相应夹位11上(图中没有示出下轨的夹位),而拉绳3则穿设于夹子上的穿孔43,且拉绳的相应端卡在最下层的夹子穿孔底侧。图2、3中的拉绳相应端以打结形式卡在最下层的夹子穿孔底侧,而图4中的拉绳相应端以附加卡块之形式卡在最下层的夹子穿孔底侧,卡块5可设计为多种形状的珠子形式。本实施例中,夹子4为一带有可涨收夹口的塑胶件,注塑成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图中,帘体的相应夹位11为横设在帘体后侧面上的筋条,在竖直方向分层设置,夹子4对应筋条夹设,拉绳依次穿设夹子上的穿孔43,并给予卡接,即可实现拉绳与帘体和/或下轨连接。当拉绳受到一定外力作用时,相应点位上的夹子可利用其夹口的涨收特性自动脱离夹持,如拉绳套绞小孩时,小孩可通过挣扎力可将相应夹子挣脱,从而解除套锁,恢复安全,即可有效避免意外事故发生,提升罗马帘的使用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宗福,未经林宗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17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