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包装袋封口夹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3097.7 | 申请日: | 2009-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71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吴振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振尧 |
主分类号: | B65D33/16 | 分类号: | B65D33/16;B65D77/16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 |
地址: | 529100 广东省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袋 封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封口夹,特别是一种包装袋的封口夹。
背景技术
用于包装食物或其他物品的包装袋,由于袋内食物或物品经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吃完或用完,因而包装袋开封后还要存放一段时间,为了避免袋内物品堆积灰尘,也为了使开封后的包装袋容易摆放,经常需要将包装袋的开口用封口夹夹紧,现有的封口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反尾夹,其缺点是夹持麻烦,而且无法标示封口时间;另一种是由弹性U型外套及其内轴构成的封口夹,内轴一端枢接于外套内,另一端为自由端,将包装袋的开口端放于内轴及外套之间,然后把内轴推入外套内,通过外套及内轴的夹紧配合将开口密封,这种封口夹的缺点是当包装袋较厚无法将包装袋连同内轴推入外套内,因而无法密封,而且密封后容易松开,也无法标示封口时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易于将包装袋封口,且封口紧固,可标示封口日期的包装袋封口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包装袋封口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开口的外套管及固设于外套管内用于卡阻并防止包装袋滑出套管的内轴,外套管及内轴之间具有空腔,外套管上设有表示日期的数码标识及与开口端相连接且贯穿管壁的纵向导槽。
所述内轴一端由套管开口端伸出,另一端固定于外套管上,且其横截面为T型。
所述外套管外表面套设用于滑动标示日期的游标。
所述内轴设于外套管的中轴线位置上。
所述内轴伸出于外套管的侧端为抛物线型。
所述外套管上设有两个对称的通孔,内轴上设有卡接于通孔内以将内轴固定于套管内的卡凸。
所述外套管开口端的端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60°。
所述数码标识纵向排列于套管管壁上。
所述数码标识包括数字1~31。
本实用新型由外套管及内轴构成,外套管设有开口端及起始于开口端的导槽,包装袋由开口端进入后沿导槽推行到达导槽的终端,从而夹持于外套管及内轴之间的空腔处,由于内轴的卡阻使本实用新型对包装袋的夹持稳固,而且只需将包装袋由开口端进入沿导槽推进便能夹固,简单易行。本实用新型最大的优点在于套管外表面设有标示日期的数码,这样便能清楚显示包装袋的封口日期,达到很好的提醒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图1的仰视状态图;
图4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端开口的外套管1及固设于外套管内的内轴2,外套管1及内轴2之间具有可容纳包装袋的空腔3,如图4。外套管1的开口端11可供包装袋横向插入套管,为了更方便包装袋的插入,开口端11的端面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倾斜角,该倾斜角最好为30°~60°。套管1上设有起始于开口端11且贯穿管壁的纵向导槽12,导槽12可供包装袋进出套管1。为了提醒使用者包装袋的封口日期,在套管1的外表面刻有表示日期的数码标识4,数码标识4包括1~31共31个数。
内轴2用于卡阻包装袋并防止包装袋滑出套管,其一端由套管开口端11伸出,另一端通过卡凸22固定于外套管1上,为了到达更好的夹持效果,内轴2的横截面为T型。卡凸22卡接于外套管1的两个对称通孔内以将内轴2固定于套管1内,内轴2自开口端11伸出的侧端21为抛物线型,该抛物线向导槽12与开口端11的连接点倾斜,这样可方便将包装袋推入套管1内,内轴2最好设于外套管1的中轴线位置上,这样既方便将包装袋推入套管,又可使套管能容纳更大厚度的包装袋。
外套管1的外表面套设一可滑动标示日期的游标5,将游标5摆放于数码标识4的任一数字上面,可表示在该日期封口。
如图2,封口时,先将包装袋6在袋口和物品之间横向弯曲折叠成U型,形成U型部61,将U型部61两端合并在一起后自开口端11经导槽12推入套管1内,当包装袋6完全进入导槽12或到达导槽12底部时,由于内轴2卡住U型的底部62,本实用新型便横向卡设于包装袋6的袋口和物品之间,从而将袋口牢固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振尧,未经吴振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30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