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上种植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3453.5 | 申请日: | 2009-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897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明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A01G9/24;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德祥;刘兴耿 |
地址: | 51099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上 种植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种植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可以在水面上漂浮并种植植物的设备。
背景技术
在地球的地表面积中,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其中,在陆地所占的面积中,还有大量的湖泊,河流等水域面积。虽然这些海洋、湖泊、江河所蕴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利用,但这些水域的表面积利用率却非常的低。另一方面,耕地的面积却在逐年减少。以我国为例,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0年前的1.59亩和2004年的1.41亩,逐年减少到1.4亩。一方面,我们需要好好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耕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广阔的地表水面积,特别是江河湖泊,来种植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也是一种解决耕地减少和解决粮食问题的好办法。
在利用水表面积种植农作物方面,已经有过一些尝试,如公开号为CN1063012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布了一种水上种植水稻的方法,这种种植水稻的方法选用容重小于500kg/m3,且不污染水质的化学材料板为浮体,按水稻生长行株距要求,在浮体上制有固植孔,将水稻秧苗植入固植孔内,并将浮体漂浮在水面上。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在水面上种植农作物,以开发利用水面资源。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陷,采用固植孔的方法需要一个孔一个孔种植,种植速度很慢,同时也影响农作物整个过程的管理和收割,不能大范围推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水上种植设备,该设备可以解决在水面上大范围种植植物的问题,使得人们在农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可以保证粮食食物的生产,保证食品安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水上种植设备,包括种植盆和连接件,还包括供水装置,种植盘由比重小于500kg/m3的材料制成,种植盆为长方形,由底板和侧壁围成,在一条长侧壁上设有当作连接装置的卡槽,与之配套的连接件上的连接装置为卡销,种植盆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供水装置为设置在连接件内的水管和与水管连接的喷头,水管连接淡水源,在种植盘的另一条长侧壁上设有卡孔。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的优点:
制成种植盘的材料比重小于500kg/m3,可以是泡沫或者其他可以给种植盘提供足够的浮力,保证种植盘能浮在水面上的材料。连接件把种植盘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种植区域,这样,只要在种植盘里填充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和肥料,就可以形成像传统耕种的田地一样的成片的农田,可以使用现在比较成熟的种植技术,比如抛秧技术。能实现水上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功能。同时供水装置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水管连接的淡水源,如果是淡水水域,可以直接用水泵从水里抽水上来,如果是咸水水域,淡水源可以是其他地方的水源。在种植盘侧壁上设置的卡孔,可以安装大棚,实现大棚种植。
采用这种结构的水上种植设备,种植区成块连接,可以利用现有成熟的农业种植技术,实现在水面上大规模的种植和管理农作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上种植设备的种植盘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上种植设备的连接件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上种植设备的种植盘和连接件的连接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上种植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一种水上种植设备,包括种植盆1和连接件4,还包括供水装置,种植盘1由比重小于500kg/m3的材料制成,种植盆1为长方形,由底板和侧壁围成,在一条长侧壁上设有当作连接装置的卡槽2,与之配套的连接件4上的连接装置为卡销5,种植盆1之间通过连接件4连接,供水装置为设置在连接件4内的水管6和与水管6连接的喷头7,水管6连接淡水源,在种植盘1的另一条长侧壁上设有卡孔3,可以安装大棚8,实现大棚种植。制成种植盆的材料可以是泡沫或者其他可以给种植棚提供足够浮力的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明,未经李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34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