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窗口对讲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3898.3 | 申请日: | 200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883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杨辉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辉隆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晓林;任海燕 |
地址: | 516100广东省惠州市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窗口 对讲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口对讲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窗口对讲机是一种常见的对话工具,其在银行、医院、车站、码头等嘈杂环境中以及其他任何因需要防盗、防破坏而交谈困难的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传统的窗口对讲机,其主机尾部的连接线一般都为直插式凸出在机体外,在安装移动过程中因插头容易直接受到外力作用,导致插头松动或脱落,影响正常工作;且因无束缚结构将机器接线束缚整齐,使得机器接线杂乱,容易缠绕在一起,显得不雅观,也不方便移动。因为连接线为直插式凸出使机器不能紧贴墙面安装放置,并且线材会占用一定的办公桌面空间,给用户带来不便。
申请号为200630146533.7的中国外观专利公开的窗口对讲机,通过合理设计,使机体外形显得简单、紧凑和美观,但是该窗口对讲机主机尾部的连接线还是采用直插式连接并凸出在机体外,因此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安装移动过程中容易导致插头松动或脱落、机器接线杂乱不雅观且不能紧贴墙面安装放置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线整齐雅观、安装放置方便且具有录音功能的窗口对讲机,该窗口对讲机能避免在安装移动过程中插头容易松动或脱落,方便紧贴墙面安装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方案是:
设计一种窗口对讲机,包括机壳和位于机壳内的安装有功能模块的电路板,所述的机壳上设置有便于把机壳上所安装的连接线容纳其中的凹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机壳包括设置有操作按键的前面板和与安装支撑面相接触的底板,前面板还设置有主机扬声器窗口和副机麦克风,前面板上的操作按键按主机按键、辅机按键分开设置;所述的凹槽沿着底板一侧边开设。
所述的凹槽边缘设置有束线端口,经过束线端口机壳上所安装的连接线可以整齐伸出。
所述机壳上配合所述凹槽还设置有可以把凹槽内连接线卡接限位的卡线装置。
所述卡线装置为一个由机壳底板的靠近凹槽的侧棱上向凹槽处延伸的夹片。
以上所述的技术方案的窗口对讲机内部电路板上所设置的功能模块中包括有录音输出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显著效果:
本实用新型窗口对讲机在机壳上设置容线凹槽,可以有效保护好机器连接线,使其紧固、整齐排列。这种结构的窗口对讲机在使用中能紧贴墙面安装放置,并能有效避免用户错误操作操控面板。另外,在使用中还能不受电源开关和音量电位器控制对现场进行语音录音、监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2,窗口对讲机包括机壳和位于机壳内的安装有功能模块的电路板,机壳上设置有便于把机壳上所安装的连接线8容纳其中的凹槽6,还包括设置有操作按键3的前面板1和与安装支撑面相接触的底板2,其中,前面板上设置有主机扬声器窗口5和副机麦克风4。由于凹槽是向机壳内部凹陷的,且凹陷深度可以设置为大于机器连线插头10的长度或者与之相同,以使得凹槽能将所有的机器连线容置于内。在本实施例中,凹陷深度设置为大于机器连线插头的长度,因此,凹槽内的机器连接线相当于被隐藏在机壳内部,可有效避免受外力作用。所述的机器连接线可以使用带普通连线插头的,但是最好采用带90°弯头的连线插头,本实施例中使用带90°弯头的连线插头,这样既更有利于保护机器连线,也可以减短出线距离,使得机器连线更紧固,不容易造成杂乱或缠绕在一起。凹槽6沿着底板一侧边开设,这样有利于将机器连线放置于对讲机背面,便于摆放。在凹槽6靠机器连接线伸出方向的边沿,开有束线端口7,机器连线从凹槽经束线端口整齐伸出,此设置可以保证所有连接线能被约束成一股,这样一来可以使机器连线整齐有序。同时还能使连接线插头更紧固地扣在插口上,不因移动机体而容易松脱。机壳上配合所述凹槽还设置有可以把凹槽内连接线卡接限位的卡线装置,卡线装置可以为多个或者一个,卡线结构装置可以为机壳的延伸部分,也可以是可拆卸的外加构件,并且可以是任何一种有利于卡紧连线的结构形状,本实施例中的卡线结构装置,为一个由机壳底板的靠近凹槽的侧棱上向凹槽处延伸的夹片9,由机壳延伸而成的夹片不但方便制作,而且使用上更简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辉隆,未经杨辉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38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放水装置
- 下一篇:液压马达驱动行走的减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