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54977.6 | 申请日: | 200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711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李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李艺金钱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晓林;任海燕 |
地址: | 516157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地面或水池排水的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许多场所需要使用排水结构促进快速、顺畅排水。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在农田或养殖场所上设置排水结构。在城市建设时,需要在道路中设置地表径水和污水的引排导流装置。排水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水的排放情况,进而影响着生活和生产。
目前的排水结构,大多是在地面上挖掘简陋排水口。例如道路上的雨水导流设施,是在路面上开排水口使雨水能及时通过排水口流入地下水道,这类装置因简单、低成本,在生活或生产中使用颇多。但现有的排水口没能与地面形成足够落差,在排水时,水沿着地平面缓缓流入排水口,容易产生水漩涡并造成排水速度慢、排水不及时等现象,易产生积水。另外,现有这类结构不能在排水的同时将水位控制在需要的高度,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排水结构,可以促进快速、及时、彻底排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水结构,包括设置在地面的排水凹坑,所述排水凹坑的周壁设有起导流作用的斜坡,排水凹坑的底面上开有至少一个排水口。
进一步的,排水凹坑的底面设有顶部开有排水凹口的高水位排水装置,排水口均匀排列于高水位排水装置周围。
为防止高水位排水装置和排水口受堵塞,高水位排水装置上的排水凹口和排水凹坑底面上的排水口设置有过滤结构。
为在地面上形成足够的落差,使水流向底面上的排水口时能产生一定冲力,所述排水凹坑的底面与地平面的落差距离不小于1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排水结构在排水凹坑的周壁设有起导流作用的斜坡,使水在流向排水口时产生足够的冲力并避免排水时产生漩涡,从而加快排水速度。本排水结构排水凹坑底面与地平面的落差距离保证有10厘米,可以保障开在排水凹坑底面的排水口与地平面之间有足够落差,利于彻底排水。此外,设置高水位排水装置起到控制水位的作用,能在排水的同时将水位控制在需要的高度上,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水位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排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排水结构,包括设置在地平面上的排水凹坑1,所述排水凹坑的周壁2设有起导流作用的斜坡,排水凹坑的底面3上开有至少一个排水口31。该排水结构通过其斜坡导流,能使水顺着斜坡快速从地平面流向排水凹坑并从排水口排出。所设置的斜坡还能使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时产生大的冲力,该冲力可冲走堆积在排水口边沿的沙粒等杂物,保持排水口的洁净和通畅,避免排水口被堵塞。斜坡的角度视实际需要而定,为使排水顺畅且不产生过大冲力,本排水结构中斜坡的角度为45°。
排水凹坑的底面3中部设有顶部开有排水凹口41的高水位排水装置4,当水位没过高水位排水装置的顶部时自动排水,该设置可以将水位控制在一定位置,以适合实际需要。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排水凹口被杂物堵塞,排水凹口上设有过滤网。同样道理,排水凹坑底面上的排水口31上也设置有过滤网。
排水口31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较快地排水并保持水的活性时,可以设置较多的排水口并密集分布。需要较缓慢地排水时则可以设置较少的排水口并疏散分布。本实施例中该排水结构应用于需要较快地循环换水的养殖场所,在高水位排水装置4周围的排水凹坑底面3上开有16个排水口31,且4个为一组地均匀排列在高水位排水装置四周。
为保障排水彻底、快速,排水凹坑的底面3与地平面设置有足够的落差。本实施例中,排水凹坑的底面3与地平面的落差距离为10厘米以上。
上述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现方式。也就是说,在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也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李艺金钱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惠州李艺金钱龟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49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