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在沉井施工中用于支撑沉井结构的内支撑桩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5349.X | 申请日: | 200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097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丁慈鑫;丁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慈鑫;丁树东 |
主分类号: | E02D27/20 | 分类号: | E02D27/2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070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沉井 施工 用于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井结构支撑装置,尤其是指在沉井施工中用于支撑沉井的内支撑桩。
背景技术
沉井作为地下空间构筑物或高层建筑深基础或深基坑支护施工的一种结构,有其独特的工程应用条件范围。比如,一般在较好的硬土地质条件下,可不采用沉井技术,而采用其它基坑施工技术方法则更为便捷经济。然而在软土地区,由于地质疏松,稳定性差,承载力差,因此采用一般的基坑支护结构则将导致高昂的支护费用,同时导致施工的工期变长,此外,施工的风险也较大。而采用沉井技术方案亦有其特殊的成本构成与施工风险。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和施工风险,申请号为200810026012.6、发明名称为《沉井结构及将沉井结构平稳准确沉入地面的方法》的发明专利就提供了一种非常的解决办法。
下面简单介绍上述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沉井结构10的底部框架梁13通过内支撑桩体11支撑着以防止沉井结构10的不可控的自由下沉,在底部框架梁13与内支撑桩体11之间设置有千斤顶12。千斤顶12被分成两批(第一批千斤顶和第二批千斤顶),初始状态下全部的千斤顶12是处于伸长状态的,第一次同时操作全部的千斤顶缩短高度,沉井10便实现了第一次下沉。
为了实现沉井10的第二次下沉,操作第一批千斤顶缩短一定的高度,使其处于脱离支撑工作状态,此时由第二批千斤顶支撑着沉井结构;接着将第一批千斤顶之下的桩体截断一节长度,恢复第一批千斤顶的伸长状态接受荷载以支撑沉井结构。接着操作第二批千斤顶缩短一定的高度,使其处于脱离支撑工作状态,此时由第一批千斤顶支撑着沉井结构;接着将第二批千斤顶之下的桩体截断一节长度,恢复第二批千斤顶的伸长状态接受荷载,此时全部的千斤顶共同支撑沉井结构,此时,再次同时操作全部的千斤顶缩短高,沉井10便实现了第二次下沉。
按照上述沉井结构10第二次下沉的方法,如此循环操作即可将沉井结构10安全、平稳、准确地下沉到预定的深度。
上述沉井结构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和施工风险,但是,上述内支撑桩体在沉井下沉时需要不断的人工截断,这种桩体一般都是很粗的钢筋混凝土桩或者钢管桩,在基坑内对其进行截断操作施工难度非常大,不利于加快施工进度;而且截断后的桩体不能再次回收利用,一根混凝土桩体或者钢管桩体只能完成一次施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沉井施工中用于支撑沉井结构的内支撑桩,这种组合装置在能够有效地保证沉井结构的安全下沉情况下,不但能降低劳动强度与加快施工进度,而且还能回收利用桩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用于支撑沉井结构的内支撑桩由若干段桩节采用可拆卸的安装方式组成。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将多个桩节安装构成内支撑桩,在沉井结构下沉时,通过不断地人工拆卸桩节来实现桩顶千斤顶位置变化,进而实现沉井结构的可控下沉。与现有的通过人工切割内支撑桩实现沉井结构可控下沉的技术方案相比,其不但能降低劳动强度与加快施工进度,而且还能回收利用桩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上述桩节包括钢管以及固定在钢管两端的法兰,通过相邻的法兰之间的紧固将桩节安装在一起。采用这种桩体结构的组合方式成本较低,并且能够有效地将桩节固定在一起。
上述桩节结构还可以有钢管、安装在钢管一端带有凸缘的第一法兰以及安装在钢管另一端的带有内螺纹的第二法兰构成,所述凸缘上设有外螺纹,相邻的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通过螺纹的方式配合以将桩节安装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另一种在沉井施工中用于支撑沉井结构的内支撑桩。这种内支撑桩相比上面所述的内支撑桩,不但能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与加快施工进度,回收利用桩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其成本更加低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用于支撑沉井结构的内支撑桩包括基桩以及组合桩,该组合桩由若干段桩节采用可拆卸的安装方式组成,基桩和组合桩被固定在一起构成内支撑桩。
上述技术方案在采用桩节组合的基础上,将永久性埋在地下用于支撑沉井的内支撑桩改为低成本的基桩,需要拆卸的部分采用桩节组合的方式,这样其不但能够实现降低劳动强度与加快施工进度的优点,而且还能回收利用桩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在沉井施工中沉井结构支撑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支撑桩的第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慈鑫;丁树东,未经丁慈鑫;丁树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53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