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升降转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8509.6 | 申请日: | 2009-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343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谭棣朋;姚军;邓仕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国东铜材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9/04 | 分类号: | B22D2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28231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 转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转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挤压机加热炉用升降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挤压机加热炉加热的铸锭,为了将其从输出端口转移到其他加工平面上进行加工时,需要手动去转移铸锭,这给操作者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轻松将铸锭从加热炉输出端口转移到挤压机入料通道,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升降转移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升降转移装置,其包括用于承载物料的支承筐、用于控制支承筐作旋转运动的旋转部件及用于控制支承筐作升降运动的升降部件,该支承筐上开有限位孔,该限位孔与设于入料通道前端的限位块相配合。
该升降部件包括连接支承筐底部的升降轴及驱动升降轴运动的升降缸。
该支承筐为其中一竖直边开口的方形筐,支承筐底部中心位置水平固定于升降部件升降轴的顶端。
该限位孔及限位块的数量均为两个,该限位孔沿支承筐开口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
该限位孔呈长方形形状。
该限位块还设有用于调节两个限位块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
该调节机构为能推动限位块滑动的调节螺钉。
该限位块呈锲形状,且该限位块向入料通道方向倾斜一定角度。
该旋转部件为旋转缸或旋转手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用于在挤压机加热炉输出铸锭时,利用其升降部件及旋转部件能将铸锭通过支承筐从加热炉输出端口向挤压机入料通道转移,当支承筐限位孔套入固定的限位块时,由于限位块向入料通道方向倾斜有一定的角度,已加热的铸锭在重力作用下被限位块顶入倾斜的挤压机入料通道,然后自动滚入挤压机升举臂。
本实用新型的支承筐一边开口,便于铸锭进入筐内;该筐底边水平,通过另外三边能有效避免铸锭在转移过程中从支承筐上脱落下来。而限位块作用是通过与支承筐限位孔的配合,使支承筐开口边能准确朝向挤压机入料通道方向,同时该限位块能将铸锭顶入挤压机入料通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支承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b为限位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a、2b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转移装置,其包括用于承载物料的支承筐1、用于控制支承筐1作旋转运动的旋转部件2及用于控制支承筐1作升降运动的升降部件3,该支承筐1上开有限位孔6,该限位孔6与设于挤压机入料通道8前端的限位块4相配合,挤压机入料通道的末端与挤压机升举臂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转移装置用于在挤出机加热炉输出铸锭时,将铸锭从加热炉输出端口转移到挤压机入料通道,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铸锭处理流程。
该升降部件3包括连接支承筐1底部的升降轴及驱动升降轴运动的升降缸。
该支承筐1为其中一竖直边开口的方形筐,支承筐1底部中心位置水平固定于升降部件3升降轴的顶端。
此支承筐1水平设置,并通过支承筐1的三边能有效避免铸锭在转移过程中从支承筐上脱落下来。
本实施例中,该支承筐1为一边开口7的矩形方框,且该开口7与入料通道相通,铸锭从该开口7进入支承筐1上。该限位孔6及限位块4的数量均为两个,限位孔6沿支承筐1开口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铸锭在两侧限位块4的顶推作用下,利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有利于将铸锭从加热炉输出端口转移到倾斜的挤压机入料通道8。
本实施例中,该限位块4呈锲形状,且该限位块4向入料通道方向倾斜一定角度。该限位孔6及限位块4均呈方形状。
为了满足转移铸锭的不同数量及不同尺寸的需求,该限位结构还设有用于调节两个限位块4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5。本实施例中,该调节机构5为能推动限位块4滑动的调节螺钉。
该支承筐1通过旋转部件2与升降部件3连接,或者该支承筐1也可以通过升降部件3与旋转部件2连接,如图3所示。
该旋转部件2为旋转缸,如旋转气缸或旋转油缸或旋转手柄;该升降部件3为伸缩缸,如伸缩气缸或伸缩油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国东铜材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国东铜材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85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撞击流曝气颗粒填料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
- 下一篇:高处作业简易起重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