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层伴热管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9312.4 | 申请日: | 200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889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边泰;涂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3/00 | 分类号: | F16L5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德祥;施性清 |
地址: | 51071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热管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货油伴热管,尤其涉及一种双层伴热管改良结构,属于船舶轮机货油热运输管路领域;用于运载在45℃到200℃之间的液态沥青或者其他石油制品。
背景技术
本公司承造的5900DWT沥青船,主要用于运载在45℃到200℃之间的液态沥青或者油制品。沥青是原油的最终产品,在正常温度下,它呈半固态。为了把沥青从炼油厂泵送到船上,或把沥青从船上排到岸上的储存容器中,就必须把它加热到相应的温度,在航行期间也要始终保持这一高温。驳运沥青适宜的温度约在160℃左右,为了使沥青管路保持一定的温度,需要提供热油循环系统。热油循环系统由货舱区、货油运输管路和货油伴热管组成。如,沥青罐、沥青运输管和沥青伴热管;货油运输管01和货油伴热管02的安装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热油伴行管和双层伴热管。对于双层伴热管,就是外管套内管,内管内运行货油011,套管内运行热油022,参见图1,双层伴热管的主视图;上述双层伴热管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焊内管,再焊外管,然后再套起来固定。这样的制作方法有以下缺点:1、安装受限,跨度大的直管套管安装不易对准,安装现场受空间限制;2、维修困难,内管焊缝03被外管遮盖,不方便维修,参见图2,图1的A-A剖视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简单实用、安装和维修方便的双层伴热管改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双层伴热管改良结构,包括货油运输管和货油伴热管,所述货油运输管套置于所述货油伴热管内;所述货油伴热管至少为两个,所述货油运输管的焊缝位于相邻两货油伴热管之间的空隙处;所述各货油伴热管两端以钢腹板焊接封闭;相邻两货油伴热管以热油连接管导通。
所述货油运输管的焊缝位于相邻两货油伴热管之间的间隙内。
所述间隙值大于等于150-200mm。
所述货油运输管上与货油伴热管之间焊接有支撑板。
所述各热油连接管前后交错包绕在所述货油运输管外,所述前段货油伴热管的底部通过所述热油连接管接通相邻后段所述货油伴热管的顶部。相邻两段货油伴热管之间通过热油连接管连接,管内热油由前段货油伴热管底部流出,流入后段货油伴热管,如此形成热油通路,利于热油与货油例如,沥青之间的热量交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外管即,货油伴热管采用分段跨接,安装方便;2、内管即,货油运输管焊缝外露,便于维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附图标识:1-货油运输管 2-货油伴热管 3-热油连接管 4-钢腹板5-支撑板 6-焊缝 01-内管 011-货油 02-外管 022-热油 03-内管焊缝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双层伴热管改良结构,包括货油运输管1和货油伴热管2,所述货油运输管1套置于所述货油伴热管2内,所述货油伴热管2至少为两个,所述货油运输管1的焊缝6位于相邻两货油伴热管2之间的间隙内,所述间隙值大于等于150-200mm以方便维修;所述各货油伴热管2两端以钢腹板4焊接封闭;相邻两货油伴热管2以热油连接管3导通;
所述货油运输管1上与货油伴热管2之间焊接有支撑板5;
所述各热油连接管3前后交错包绕在所述货油运输管1外,所述前段货油伴热管2的底部通过所述热油连接管3接通相邻后段所述货油伴热管2的顶部。
所述货油运输管1套置于货油伴热管2内,货油运输管1为连续直管,货油伴热管2分段跨接,避开货油运输管1连接焊缝6。货油例如,沥青流动于内管,即货油运输管1,热油通过热油连接管3流动于货油伴热管2内。
每段货油伴热管2两端用钢腹板4焊接封闭。若货油伴热管2跨度较大,中间适当位置可在货油运输管1上焊接支撑板5。
相邻两段货油伴热管2之间以热油连接管3连接,管内热油由前段货油伴热管2底部流出,流入后段货油伴热管2,如此形成热油通路,利于热油与货油例如,沥青之间的热量交换。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只要是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方案都是可以实施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93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丝绳紧固器成套索具
- 下一篇:一种卷烟包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