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1116.0 | 申请日: | 200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77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丁慈鑫;丁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慈鑫;丁树东 |
主分类号: | E02D23/00 | 分类号: | E02D2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沉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在沉井结构井壁下端的刃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施工中,普遍采用井壁下端带40°~60°斜面且有局部踏面的刃脚结构。刃脚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沉井施工下沉的顺利与否、施工制作的安全与否、以及施工期间与永久使用期间的地基承载力的发挥充分与否。
如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技术中最常用的沉井结构刃脚,这种结构的刃脚与沉井结构井壁一体成型,设置在沉井结构井壁的下端,一般为了使沉井结构井壁下端在下沉过程中能够切入土中的深度较深,其下端都设有与井内地面相交角度为40°~60°的斜面1。但是,这种沉井结构刃脚因井壁厚度尺寸而导致体积较大、因踏面宽度尺寸存在而导致正面阻力较大,因此在下沉时插入土体中的深度毕竟有限,不能较有效地抵抗基坑外土体向井内的滑移,尤其是在较深的软土层中施工时,一旦挖空刃脚下的土体后,极易出现井外土体向井内滑移而发生安全事故。
基于上述现实原因,传统的沉井井壁刃脚结构迫切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这种刃脚结构不但能较有效地抵抗井外土体向井内滑移,而且还能充分地发挥地基承载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包括其包括安装在沉井结构井壁外侧面下端的金属刃片,以及设置在金属刃片与沉井结构下端之间的金属加强肋。
在沉井结构下沉时,挖空混凝土刃脚底部,而金属刃片却始终插入土中一段长度,有益于抵抗井外土体向井内滑移。由于金属刃片的存在,沉井井壁底端面接触地面时,其正面阻力急剧增大以迫使沉井停沉,正面阻力急剧增大意味着地基承载力得到发挥,可以降低对地面承载力的要求。
优选地,在沉井结构井壁外侧下端设有第一预埋金属件,金属刃片通过与第一预埋金属件以焊接的方式被安装到沉井结构井壁下端。在预制沉井结构时就将第一预埋金属件设置在沉井结构外壁内,安装时只需将金属刃片焊接到沉井结构外壁上的第一预埋金属件处,安装过程非常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常用的沉井结构刃脚;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刃脚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于现有的沉井结构绝大多数均为钢筋混凝土制作的,因此,在这里我们重点说明将本实用新型刃脚结构应用到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沉井结构上。在讲述了钢筋混凝土制作的沉井结构如何应用本技术方案后,将本技术方案应用到其他材料制作的沉井结构上是很容易实现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沉井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沉井结构井壁2外侧下端安装有金属刃片8,同时,在金属刃片8与沉井结构井壁底端面6之间还设有金属加强肋9。
在本实施例中,在沉井结构井壁2的外侧下端设有第一预埋金属件10,金属刃片8通过与第一预埋金属件10以焊接的方式被安装到沉井结构井壁2外侧的下端。当然,金属刃片8的材料与第一预埋金属件10必须是可焊材料,例如可以采用常规的、价格便宜的钢材。
进一步地,在沉井结构井壁2的底端还设有第二预埋金属件10′,同时,金属加强肋9通过分别与金属刃片8和第二预埋金属件10′以焊接的方式被安装到沉井结构井壁2的底端,以达到提高金属刃片整体刚度的目的。
这样,在沉井结构下沉时,挖空混凝土刃脚底部,而金属刃片8却始终插入土中一段长度,有益于抵抗井外土体向井内滑移。根据施工土层软硬程度不同,可采用不同长度的金属刃片。在软土层中,为了能够有效抵抗土体的滑移,金属刃片8的长度选取较长的;而在硬土层中,金属刃片8的长度可以适当减短。同时,由于金属刃片8的存在,沉井结构井壁2的底端面接触地面时,其正面阻力急剧增大以迫使沉井结构停沉,正面阻力急剧增大意味着地基承载力得到发挥,可以降低对地面承载力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慈鑫;丁树东,未经丁慈鑫;丁树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11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地机发动机与变矩器动力传递联接
- 下一篇:带有USB插头的可充电迷你电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