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1741.5 | 申请日: | 2009-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8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励祝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九自;励祝君 |
主分类号: | F24H3/00 | 分类号: | F24H3/00;F24H9/18;F24H9/20;H05B3/4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卞华欣 |
地址: | 523710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镀膜 红外线 电热 热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吹风等输送热空气的电器,其发热元件一般使用电热丝或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的发热管。其中,电热丝发热元件具有电感特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危害使用者的健康;而喷涂过电热膜的发热管,虽然不会产生电磁辐射,但是其风阻较大,同时,现有的电热膜发热管,其导电的电极片一般设置在发热管两端,不但易发生漏电事故,而且易由于电极片与发热管之间接触不良而影响发热管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风阻小,且电极片接触稳定,使用效果好的结构改良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它包括热风管,所述热风管成型有风道,所述热风管端部贴覆有导通所述电热膜的电极片;所述风道内壁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所述电极片呈波浪形;所述热风管进风端罩设有进风端盖,所述进风端盖成型有与所述风道相匹配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贴覆于热风管进风端的电极片夹设在所述进风端盖与热风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纵剖面呈喇叭状,其入口端截面面积大于出口端截面面积。
更优选地,所述热风管出风端罩设有出风端盖,所述出风端盖成型有与所述风道相匹配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纵剖面呈喇叭状,出风口的出口端截面面积小于入口端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管与进风端盖接触处周缘设置有限制进风端盖径向滑移的定位挡块,所述热风管与出风管端盖接触处周缘亦设置有限制出风端盖径向滑移的定位挡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片包括与所述风道腔壁相匹配的环圈状本体,以及弯折成型在所述本体上的用于连接导线的引脚,所述引脚贴覆于所述风道内壁。
其中,所述引脚与所述本体间设置有加强肋。
根据以上的,所述热风管成型有同心设置的至少2圈的风道,每圈风道内壁均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管成型有同心设置的2~5圈风道。
更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内沿热风管径向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表面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
其中,所述风道内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由于电极片呈波浪形,则所述电极片被进风端盖和热风管夹住后,因受挤压变形而产生复位弹力,该复位弹力使电极片保持与涂覆于热风管风道内壁的电热膜的接触,从而保证电极片与热风管接触良好;同时,由于电极片夹设在热风管与进风端盖之间而不外露,从而避免电极片与其它部件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其中,由于进风端盖的进风口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该倒角有效减小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时的紊流,故而风阻小,风量大。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片的俯视图。
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中包括:
1——热风管;11——风道;12——定位挡块;13——连接板;2——电极片;21——本体;22——引脚;23——加强肋;3——进风端盖;31——进风口;32——倒角;4——出风端盖;41——出风口;5——导线;6——温度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的说明,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包括热风管1,所述热风管1成型有风道11,所述风道11内壁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所述热风管1端部贴覆有导通所述电热膜的电极片2;所述电极片2呈波浪形;所述热风管1进风端罩设有进风端盖3,所述进风端盖3成型有与所述风道11相匹配的进风口31,所述进风口31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32;贴覆于热风管1进风端的电极片2夹设在所述进风端盖3与热风管1之间。
其中,所述进风口31纵剖面呈喇叭状,其入口端截面面积大于出口端截面面积;所述进风口31起聚风导流的作用,本实施例所述结构的进风口31有利于增大进风量,减小进风口31入口端的气流紊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九自;励祝君,未经李九自;励祝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17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V型发动机
- 下一篇:雪地车动力负载连接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