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永久磁铁用安装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2832.0 | 申请日: | 2009-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19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陈革;程虎;李云钢;刘恒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7/02 | 分类号: | H01F7/02;H01F41/00;H02K15/03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傅俏梅 |
地址: | 410073湖南省长沙市砚瓦池正街4***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久磁铁 安装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永久磁铁装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久磁铁用安装构件。
【背景技术】
永久磁铁的使用逐步从小电机电器扩展到其他场合,比如在磁浮交通领域——可用于制造车载悬浮磁铁。在大型的工程应用中,如何将永久磁铁安全、可靠、方便地安装到特定的设备中是工程应用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永久磁铁的安装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永久磁铁对周围铁质构件具有很大的吸力。在磁浮交通等工程应用中,由于永久磁铁都比较大,与周围铁质构件间产生的磁力也很大,因此,会造成安装时不易定位及易造成人员的夹伤等工伤事故。
中国专利局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安装永久磁铁的方法”(专利号:98119827.9),其主要特点是在永久磁铁侧部径向地设置其相位差为90°的凹槽,用作定位槽和固定槽。定位槽通过键相对于固定卡爪定位,并且通过塑性加工后固定于固定槽中,而塑性加工则需通过切割和弯曲刀具在电动机外壳的端面实现。这种机械夹持方法,需先对永磁体进行加工,安装过程复杂,使用不便,且会对永磁体造成损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永磁体与吸合构件之间产生的磁场吸力来实现抓举,利用定位构件来实现定位之永久磁铁用安装构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永久磁铁用安装构件,包括:用于吸附永久磁铁之吸合构件、旋合于吸合构件上且可顶触永久磁铁移动之至少一卸载螺栓、定位构件,以及固于所述定位构件上、与吸合构件旋合且可带动吸合构件上下移动之移动构件。
进一步地,
所述吸合构件包括一可与永久磁铁吸合之底吸板以及与所述底吸板固定连接的中心支架;
所述定位构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侧定位导向框架,以及连接两侧定位导向框架之顶支架;
所述移动构件为一移动螺杆,通过顶支架固定于所述侧定位导向框架上;
所述移动螺杆上套设有上、下移位螺母,分别位于顶支架上、下两个端面。
优选地,所述底吸板采用导磁材料制造,所述顶支架、中心支架、卸载螺栓、侧定位导向框架、移位螺杆、上、下移位螺母采用非导磁材料制造。
有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吸合构件,利用永磁体的吸力来实现对永磁体的抓举,相对于机械夹持方法而言,方法更简便,由于不需要对永磁体进行加工,因而不会对永磁体造成损害;
2.本实用新型使用了卸载螺栓,可避免吸合构件与永磁体吸合时产生的冲击,同时采用螺栓旋转产生的推力,可平稳地实现吸合构件与永磁体分离;
3.本实用新型移位螺杆与移位螺母的使用,可实现对永磁体的安全方便地就位,通过利用移位螺杆的旋合缓慢移动,可有效避免安装时大磁场吸力产生的冲击的发生;
4.本实用新型采用定位构件,可实现对永磁体的安装定位,有效避免安装时受与周围临近的永磁体或导磁构件间磁力的影响,同时可避免与周围器件间的随机吸合而导致的物品损坏及人员的受伤;
5.本实用新型为多个架体形构件的相互组合连接,结构非常简单,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非常低廉,安装也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之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合构件准备吸取永磁体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吸合构件吸取永磁体后的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吸取永磁体后安装顶支架及移位螺栓、螺母的工况图。
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1.吸合构件, 11.底吸板, 12.中心支架,
121.上支架, 122.侧支架,
2.定位构件; 21.顶支架, 22.侧定位导向框架,
31.上移位螺母, 32.下移位螺母,
4.移动螺杆, 5.卸载螺栓, 6.待装配永磁体的构件,
7.永久磁铁, 8.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28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