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平地机发动机与变矩器动力传递联接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3942.9 | 申请日: | 200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77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朱春灿;江艳平;吴双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84 | 分类号: | E02F3/84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邓建辉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地机 发动机 变矩器 动力 传递 联接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发动机与变矩器动力传递联接,特别是涉及一种平地机发动机与变矩器动力传递联接。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平地机发动机飞轮3与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7的联接是通过板厚为1~1.5mm的弹性膜片12进行联接(图2所示),并设定位套13。由于这种联接形式的联接膜片12为单一整体式零件,需从直径约为φ30的柴油机盘车接口11安装,安装、维修相当困难,不便于发动机飞轮3与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7拆装;同时,弹性膜片12的安装拧紧力矩均匀性不易保证,螺栓10容易松动而导致弹性膜片12损坏。由于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7采用轴向不能自定位安装模式,在动力传递过程中,轴向的小窜动加弹性膜片12弹变大,容易造成弹性膜片12与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7泵轮壳体冲击而引起弹性膜片12撕裂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简便、装配精度高、传动稳定可靠、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平地机发动机与变矩器动力传递联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地机发动机与变矩器动力传递联接,包括发动机飞轮、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轴套和弹性体通过齿或键啮合连接,所述的轴套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的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上,所述的弹性体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的发动机飞轮上;或所述的轴套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的发动机飞轮上,所述的弹性体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的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平地机发动机与变矩器动力传递联接,通过联接装置将发动机飞轮与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连接起来,并且在扭矩传递中可起到了吸收振动和冲击的作用,发动机飞轮与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是通过联接装置的两半——弹性体及轴套两部份连接,联接装置中有一半或两半均具有弹性,可起到了吸收振动和冲击的作用;联接装置的弹性体及轴套是通齿或键的啮合来传递扭矩;轴套同时要起到变矩器输入端的轴向定位作用。弹性体可装配在发动机飞轮也可装在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端;轴套可装配在发动机飞轮也可装在变矩器端或变速箱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打破原有联接零件单一整体式方案;采用新的联接模式,将联接件一分为二,做成两个独产零件,两零件分别安装于发动机飞轮或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两零件之间通过齿或键的啮合来传递扭矩。
安装时只需将联接装两半的齿或键预啮合,然后将发动机及变矩器或变速箱之间壳体用螺栓安装紧固即可。大大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及装配时间,而且具有装配精度高、联接可靠等优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安装简便、装配精度高、传动稳定可靠、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平地机发动机与变矩器动力传递联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原有动力传递联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联接装置由轴套1和弹性体2组成,轴套1和弹性体2通过齿或键啮合连接,轴套1通过第一螺栓8安装在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7上,弹性体2通过第二螺栓5安装在发动机飞轮3上。
结合图1说明如下:
装配时,采用第一螺栓8将联接装置的轴套1安装在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7上;用第二螺栓5将联接装置的弹性体2安装在发动机飞轮3上;这样就完成了联接装置两半的安装。在将发动机及变矩器或变速箱安装时,先转动发动机飞轮3或先转动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7,将联接装置的轴套1和弹性体2的齿或键预啮合;然后将发动机及变矩器或变速箱轴向摆正,用第三螺栓9将发动机壳体4和变矩器或变速箱壳体6紧固即可。
拆卸时,只需将发动机壳体4和变矩器或变速箱壳体6之间的联接第三螺栓9拆下,然后将变矩器或变速箱轴向移出即。
同理,轴套1也可以通过螺栓安装在发动机飞轮3上,弹性体2也可以通过螺栓安装在变矩器或变速箱输入端7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39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