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侧翻旁通式多功能水力控制阀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4263.3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648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何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相华 |
主分类号: | F16K11/10 | 分类号: | F16K11/10;F16K15/02;F16K47/02;F16K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600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翻旁 通式 多功能 水力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止回阀。
背景技术
在给排水泵站管路系统中,水锤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的多功能水力控制阀能根据水泵运行规律自动动作,不需外来能源控制,消除水锤效果也很好,但它的水阻大、体积大、造价高、安装维修困难,而蝶式止回阀虽体积小、水阻小、造价低、安装维修方便,但密封性、耐磨性能差,悬启式止回阀则水阻大,难消除水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翻旁通式多功能水力控制阀,它既具有多功能水力控制阀的优点,又水阻小、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维修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由阀体、阀板、阀杆、阀板密封件、阀杆密封件、阀杆套、固定销钉、旁通组件、缓开缸、曲柄、固定螺母、维修盖、缓开缸固定支架组成,阀体是一个开设有阀体进口、阀体出口、维修窗口三个大开口和开设有阀体进口过水通道及阀体出口过水通道两个小开口的空心体,阀体进口和阀体出口是阀门的过水通道,维修窗口用于检修、装备,维修窗口由维修盖通过螺钉固接而盖住,阀杆以与阀体垂直中心线呈2度~10度密封贯穿布置于阀体上,阀杆与阀体外壳连接处为了防止泄漏和转动灵活而设置阀杆套和阀杆密封件,阀板通过固定销钉与阀杆固定套装于一体,阀板和阀杆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阀体侧面开设阀体进口过水通道和阀体出口过水通道,并固接旁通组件,旁通组件的两个开口正好与阀体进口过水通道和阀体出口过水通道连通,阀杆上端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套接曲柄,曲柄又同缓开缸铰接,缓开缸由缓开缸固定支架固定于阀体上。
缓开缸是一个活塞上开有小孔和安装了单向阀的油缸(用其它介质如酯、水也可),它的活塞杆朝一个方向移动快而朝另一个方向移动慢。
旁通组件是一个停泵关阀时可以泄流消除水锤,且在预定时间内可以关闭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动作原理如下:该阀进口接水泵出水端,出口接后续管网,启泵时,阀体进口压力水顶开阀板,但阀板通过阀杆、曲柄铰接缓开缸,带动缓开缸油塞杆往前移动,此时,活塞上的单向阀不能通过介质,仅小孔能通过介质,缓开缸只能缓慢打开,实现了消除开泵水锤的目的,同时阀体进口压力水沿下导管进入下膜片室,压迫膜片向上运动,将上膜片室的水沿上导管排入阀体出口,又因膜片上升带动升降杆和关闭塞上升而打开旁通组件的过水通道;停泵时,阀板在压力水作用下迅速关闭,虽此时阀板的关闭也受缓开缸的制约,但此时缓开缸活塞向后移动,故阀板可迅速关闭,同时有一股水通过旁通组件泄流,消除了停泵水陲,阀板关闭后,阀体出口压力水沿上导管压入上膜片室,通过膜片压迫下膜片室的水沿下导管流入阀体进口,关闭塞下降关闭过水通道,此时,阀门全部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①能利用阀门进出口压差按水泵运行规律自动动作;②能消除启泵、停泵水锤;③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安装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也是原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缓开缸(9)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由阀体(1)、阀板(2)、阀杆(3)、阀板密封件(4)、阀杆密封件(5)、阀杆套(6)、固定销钉(7)、旁通组件(8)、缓开缸(9)、曲柄(10)、固定螺母(11)、维修盖(12)、缓开缸固定支架(13)组成,阀体(1)是一个空心筒体,阀体(1)上开设阀体进口(101)、阀体出口(102)和维修窗口(103)三个大开口以及阀体进口过水通道(104)和阀体出口过水通道(105)两个小开口,阀体进口(101)和阀体出口(102)是阀门的过水通道,维修窗口(103)用于检修和装备,维修窗口(103)通过螺钉用维修盖(12)盖住,阀杆(3)与阀体(1)的垂直中心线呈2度~10度密封贯穿布置于阀体(1)上,阀杆(3)与阀体(1)的连接处设置阀杆套(6)和阀杆密封件(5),阀板(2)通过固定销钉(7)与阀杆(3)固定套装于一体,阀杆(3)的上端由固定螺母(11)固定套装曲柄(10),曲柄(10)铰接缓开缸(9),缓开缸(9)由缓开缸固定支架(13)固定于阀体(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相华,未经何相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42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