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64741.0 | 申请日: | 2009-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220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郑邑明;史宗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邑明;史宗敬 |
主分类号: | F01N1/08 | 分类号: | F01N1/08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熙 |
地址: | 410004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声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或设备上所装发动机的消声器。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或设备上所装发动机的消声器根据不同结构分为消音管、迷宫式、双级降噪、填充吸音材料等。这些消声器虽然能对气流起到节流、扰动、缓速的作用,但没能组合起来,设计上对气流运动没有很好的优化,故产品的性能体现出两种结果:一种是降噪效果好,但功率损失大,而另一种则恰好相反——功率损失不大,但噪声大。其原因是现有消声器在结构上存在背压高,易积油、纳污和堵塞,降噪效果差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既可以有效降低噪音,又可以减少功率损失的消声器。
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消声器包括一壳体,在壳体的一端设有进气管,另一端设有排气管;所述进气管位于壳体内的部分采用管壁上分布有通气孔的锥形管体,在壳体内进气管的一侧至排气管之间依次设有弧形孔板、外管,外管的进气口为喇叭状,外管的管壁上分布有通气孔,所述外管的进气口将壳体内腔分隔成不同的气室。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外管内套有管壁上分布有通气孔的内管。
所述外管的出气口为喇叭状,并与所述外管的进气口将壳体内腔分隔成不同的气室。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发动机排出的气流在消声器内的流动过程进行优化,利用进气管、弧形板、外管和内管上的通气孔,使气流在渐扩——渐缩——渐扩的路径中遇到不同的阻力和多次分流,不断改变流向和流速并产生节流、副涡流、扰流等作用,产生的声波的频率和幅值也不尽相同,达到降噪的目的。另外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更加简单,使气流比较通畅,可以克服现有消声器背压高,易积油、纳污和堵塞的缺陷,以减少功率损失。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消声器包括一壳体4,在壳体4的一端设有进气管1,另一端设有排气管9;进气管1的一部分从壳体的前端板2上伸入壳体内,该部分采用锥形管体101,管壁上分布有通气孔102,在壳体内进气管的锥形管体101一侧至排气管9之间依次设有弧形孔板3、外管7;弧形孔板3上开有通气孔301,外管7的进气口5和出气口8均为喇叭状,进气口5和出气口8将壳体4内腔分隔成三个不同的气室,外管7的管壁上分布有通气孔701;外管7内套有管壁上分布有通气孔110的内管11,内管11的一端通过撑板6固定在外管7的内壁上,另一端通过筋板12固定在壳体的后端板10上。壳体可以采用圆筒或者方筒,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
来自发动机的气流进入进气管1后从锥形管体101至弧形板3之间形成一个渐扩过程,经过弧形板3后至外管的进气口5、外管7、内管11形成一个渐缩过程,当从内管11至外管7的出气口8进入壳体4内又形成一个渐扩过程,最后经排气管9排放。
实施例2
消声器也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取消内管,外管7只有进气口5采用喇叭状固定在壳体4上,并将壳体7内腔分隔成两个气室,外管7的另一端出气口固定在壳体的后端板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邑明;史宗敬,未经郑邑明;史宗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47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土板幕墙的安装改进结构
- 下一篇:漫反射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