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的隔离开关开合母线转换电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6737.8 | 申请日: | 2009-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89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夏志峰;施文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通开关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02 | 分类号: | H01H33/02;H01H33/04;H01H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城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伍堂 |
地址: | 201617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隔离 开关 母线 转换 电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离开关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改进的隔离开关开合母线转换电流装置。
[技术背景]
目前在国内变电站接线方式中,采用较多的有双母线接线(双母线分段、双母线带旁路)、单母线接线(单母线分段、单母线带旁路)、一倍半断路器接线及桥形、角形接线等。其中,双母线倒母线操作是开合母线转换电流最典型和常见的工况,它是在正常供电运行中,用隔离开关断开或闭合同一电压等级的设备和母线在变电站内部所构成的电气闭环,从而实现转移负荷电流的操作,参见图1。
有时为了避免用隔离开关开断很长的空母线上很大的电容电流而采用相反的操作程序:先断开隔离开关,再断开断路器以退出空载母线,这时隔离开关也需要开合母线转换电流。
由于隔离开关触头运动速度较慢,受电动操作机构局限,在开合母线转换电流时产生电弧的燃弧时间较长,而且,根据GB1985-2004《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中规定:额定的母线转换电流最大为1600A,额定母线转换电压(有效值)为300V,所以切换1600A大电流,触头极易烧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达到标准要求的开合能力,而在隔离开关上增设引弧装置,实现保护隔离开关的正常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改进的隔离开关开合母线转换电流装置,包括基座、动触头、静触头、软连接,基座8的内部连接定位剪刀形动触头2,上端面露出的为剪刀形动触头2的触指部分,合闸时静触头4嵌入剪刀形动触头2两个触指之间被钳紧,其特征在于:还增设有引弧杆、绝缘的导向板、静弧触头、动弧触头形成的引弧装置,所述的引弧杆1底部呈U形,U形两杆垂直向上延升并向外转折形成对称的两根倒八字形触杆,引弧杆1转折部为焊设的铜钨合金段作为动弧触头7;所述的导向板底部呈U形上部两端对称呈翼状;基座8的前面采用压板9由里至外依次固定连接引弧杆1的U形底部,导向板3的U形底部;所述的引弧杆1的两根八字形触杆与剪刀形动触头2的两个触指垂直向平行;管形的静触头4下部固定连接一个管形的静弧触头6,导向板3两翼之间的内侧垂直面与静触头4外侧面相切,引导静触头4与静弧触头6的运动方向,合闸时静弧触头6先夹紧于引弧杆1上的两个动弧触头7之间,静触头4后夹紧于剪刀形动触头2的两个触指之间。
位于引弧杆1触杆上方的导向板3对称的两翼面上还分别设有上下两孔,导向板的每个翼上根据动弧触头7初始夹紧力的需要将绝缘定位件5固定于一个孔内,防止引弧杆的左右触杆产生弹跳。
所述的静弧触头6的直径比静触头的直径小2mm,且静弧触头外覆一铜钨合金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控制动、静弧触头接触后夹紧运行的距离,克服了隔离开关触头运动速度较慢的不足,最大限度地缩短动静弧触头接触时间,保证了隔离开关能顺利开合母线转换电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动、静触头合闸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省略了与导向板右翼呈对称分部的左翼部分。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动、静触头刚分引弧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省略了与导向板右翼呈对称分部的左翼部分,其中a为静弧触头与动弧触头接触移动的相对距离,b为动触头的触指与静触头打开的的相对距离,c为动弧触头与静弧触头最后脱离的刚分位置。
参见图1和图2,1为引弧杆;2为剪刀形动触头;3为导向板,采用绝缘材料;4为静触头;5为定位件,采用绝缘材料防止引弧杆的弹跳;6为静弧触头;7为动弧触头;8为基座;9为压板,10为软连接,将剪刀形动触头的电流通过软连接流向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对于本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通开关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通开关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67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