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点对点组合式粉尘收集过滤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7773.6 | 申请日: | 2009-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15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范德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范德铭 |
主分类号: | B01D47/02 | 分类号: | B01D47/02;B08B15/04;B08B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建新 |
地址: | 200072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点对点 组合式 粉尘 收集 过滤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对点组合式粉尘收集过滤设备,该设备是配备在卷筒纸轮转印刷设备的折页机上,能够将纸张经过折页机的裁切折页所产生的纸屑粉尘进行收集回收。
背景技术
卷筒纸轮转印刷设备工作时,很容易因裁切折页产生大量的纸屑粉尘。纸屑粉尘堆积多了,经常会产生堵报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印刷设备的正常工作,不仅造成纸张、油墨及能源的浪费,而且直接影响了印刷质量与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目前,对于解决印刷设备的纸屑粉尘问题,日本采用的是在印刷设备旁边固定安装一台收集机,其进风口为喇叭形,且固定在地面上,吸尘管为钢管,固定在墙壁上,不易移动。收集机的内部收集腔采用纸管收集,纸屑粉尘直接吸附在纸管外壁上。这些纸管每吸附一定纸屑粉尘,必须更换,否则纸屑粉尘收集效果不好,因此成本高,使用麻烦。而且该收集机固定安装在印刷设备旁,不能移动,固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另根据对全国38家报纸、书刊印刷厂的调研结果,并以书刊印刷厂为例来说明纸张粉尘所造成的一些损耗:
1、按一条印刷线每天二班次工作16小时,平均印刷速度2.5万/小时,平均每印刷7万份(根据纸张粉尘的多少,通常在3-10万份之间)后就需停机清洁橡皮布;
2、这样每天至少因清洁橡皮布需要被迫停机5次;
3、每次停机和再开机所造成的纸张废品约8公斤,这样每天纸张浪费至少40公斤;
4、按每年8个月任务,每年纸张浪费在9600公斤。按每吨平均4500元计算,仅纸张损失的就要在43200元左右。
5、如果加上因PS板磨损所造成的额外停机,以及能源消耗、油墨损耗、清洗溶剂消耗和因停机所造成的其他损失累计至少每年在10万元以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点对点组合式粉尘收集过滤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点对点组合式粉尘收集过滤设备,该设备包括有壳体和吸尘袋,所述壳体上设有两个出入口:进尘口和出风口;所述吸尘袋设在壳体内,所述进尘口与吸尘袋连通。
所述进尘口设在壳体的下部,所述出风口设在壳体的上部。
所述壳体内的下部设有抽屉式集尘器,所述集尘器设在吸尘袋下方。
所述壳体正面设有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整台设备移动方便,吸风管道采用耐油、耐磨、耐高温、耐高压风管,可针对任何地方进行点对点除粉尘。使用时只需在吸风管口安装一个漏斗形吸盘即可。
1、消除在印刷过程中纸屑粉尘在折页机内越积越多的情况,有效地排除因纸屑粉尘日积月累而可能产生堵报现象,保证了折页机的正常工作。
2、极大地减缓了折页机的机械磨损速度,延长了印刷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折页机的维护成本,尤其对折页机旁的独立电机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
3、避免了因残存在折页机内的纸张碎屑和粉尘所造成局部污染,从根本上改善了周围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健康。
4、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纸屑粉尘对折页机进行清洁的次数甚至完全消除,极大地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点对点组合式粉尘收集过滤设备,该设备包括有壳体1和吸尘袋3,壳体1上设有两个出入口:进尘口5和出风口6;吸尘袋3设在壳体1内,进尘口5与吸尘袋3连通。为了更好地处理粉尘,可将进尘口5设在壳体1的下部,与吸尘袋3连通;出风口6设在壳体1的上部。
在壳体1内的下部设置一个抽屉式集尘器2,集尘器2设在吸尘袋3下方。并在壳体1的正面设有一道门4。
吸尘管一端接在进尘口5上,一端接吸盘(放到相应的粉尘较多的地方)。气流从吸尘管进来,进入进尘口5,沿吸尘袋3上升,然后从出风口6出去。气流所夹带的纸屑粉尘则留在吸尘袋3内壁,再通过振动把粉尘抖落到抽屉式集尘器2中。
在收集机运行几天后,操作人员应检查机体内底部集尘抽屉中的纸屑粉尘收集情况,如果纸屑粉尘过半,应及时清除,通过喷洒一些水,可以避免在清除过程中纸屑粉尘扬起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范德铭,未经范德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77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