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缩机缸盖上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68976.7 | 申请日: | 2009-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717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华;邹小刚;黄之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0 | 分类号: | F04C2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美英 |
地址: | 201206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缩机 缸盖 气阀 铸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滚动式转子式压缩机和摆动活塞式压缩机上的零件的铸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缸盖上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
背景技术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和摆动活塞式压缩机(见图1),主要包括气缸1、叶片4、活塞3(对于摆动活塞式压缩机,叶片4和活塞3做成一体,或叶片4嵌入活塞3,叶片4与活塞3无相对运动)、偏心曲轴2等。电机通过偏心轴2带动活塞3偏心转动(或摆动),完成气体吸入-压缩-排出的工作循环,排气从压缩腔(高压腔),经过斜切口10、排气孔排出。上缸盖、气缸、活塞、叶片(或称滑块)、下缸盖形成工作容积,叶片通过滑块的支持在气缸中做往复运动,将气缸内容积分为低压(吸气)腔和高压(压缩)腔。
图2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排气结构示意图,排气阀片6、挡板7,通过螺栓8安装于缸盖5的排气阀座50内,排气阀座50内开设一排气孔51。排气座圈9是安装在缸盖5排气孔51处的部品。当压缩机运转时,偏心曲轴2带动活塞3转动,由于容积的变化导致吸气腔和压缩腔压力的变化。当压缩腔(排气阀片6的内侧腔)和排气阀片6的外侧腔的压差足够大时,排气阀片6在压力作用下打开,高压气体经气缸1的斜切口10、缸盖5的排气座圈9流出,压缩机开始排气。
而铸造缸盖5的排气孔51若要通过排气座圈9的压入来加工,则目前的阀座50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因其铸造面尺寸精度不易控制,会导致排气座圈9压入过盈量不足或者压入后排气座圈9与阀座50高度差不合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便于排气座圈压入的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它能大大改善阀座铸造面尺寸精度不易控制而对排气座圈压入的影响,提高了压缩机使用的可靠性。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缩机缸盖上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所述排气阀座为一设在缸盖的上端面并呈两端粗中间细的哑铃状凹槽,在所述凹槽一端粗径处的槽底面上设有一用于铣削的凸台。
上述的压缩机缸盖上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其中,所述凸台的高度根据铸造的精度决定。
本实用新型的便于排气座圈压入的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的技术方案,即采用在排气阀座的排气孔处铸造一工艺凸台,在排气座圈压入前对现铣削掉此凸台,能控制阀座厚度尺寸与座圈高度差,因此能大大改善阀座铸造面尺寸精度不易控制而对排气座圈压入的影响,从而提高排气座圈的压入成功率和压缩机后续使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的压缩机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常规的压缩机的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缸盖上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缸盖上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在排气座圈压入前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2,排气阀座50为一设在缸盖5的上端面并呈两端粗中间细的哑铃状凹槽50。
再请参见图3并结合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缩机缸盖上排气阀座的铸件结构是在凹槽一端粗径处的槽底面上设有一用于铣削的凸台500,也即在位于排气孔51的位置,该凸台500应以排气孔51的中心为中心,其直径应大于排气座圈9的外周直径,该凸台500的高度根据铸造的精度决定。
在排气座圈压入前,先将此凸台500铣削加工至与其它部位的凹槽底面的铸造面相平,以保证排气阀座50的厚度,再钻排气孔51(见图4)。排气孔51的大小需要根据排气座圈9的直径等尺寸和材质、排气阀座50的厚度和材质来决定,以保证排气座圈50与排气孔51过盈配合。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89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稀疏分光网络的组播路由方法
- 下一篇:一种淮山方便粥的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