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座音视频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9297.1 | 申请日: | 2009-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69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赵翀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翀 |
主分类号: | B60R11/02 | 分类号: | B60R11/02;B60N2/44;G08C17/02;B60Q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季申清 |
地址: | 20002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座 视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内的后座音视频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乘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汽车各豪华品牌越来越重视如何为高档车后排乘客提供全方位的功能,以提高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因此与后排乘客相关的车上电子器件就越来越多,而通过车载电脑控制和协调这些电器件就成为一种必要。且车辆越高档,电子设备越多,车载电脑的操作系统就会越复杂。在现在的汽车上,控制这些电子设备通常都会有相关按键与之对应,但是随着电子设备的控制按键的增加以及后座音视频系统的控制需要,如果每一功能都与按键相对应,就会导致功能键过于繁多复杂,汽车后中控台将会很难布置。而且在面积有限的后中控台面板上布置众多功能键,将直接导致按键尺寸和功能标志偏小,这也导致了档次越高的车型,后中控台越难操作。
目前的车辆上对于音视频系统的布置主要是采用以下方案:
1)车载音视频系统的按键布置在汽车前面的中控台上,后排乘客无法自已控制车载音视频系统,必须由前排的驾驶员或乘客控制;
2)除了位于车辆前部中控台的车载音视频系统以外,在车辆后部中控台上另外再增加一套后座音视频系统,后座音视频系统包括按键输入面板和音视频控制模块,后排乘客通过后排的按键输入面板选择所需要的项目,再由后座音视频控制模块来将视频信号传送到车辆后排的显示屏,将音频信号传送到车辆音响系统,以满足后排乘客欣赏车载音视频系统的需求;
3)除了位于车辆前部中控台的车载音视频系统以外,在车辆后部中控台上另外再增加一套后座音视频系统,此后座音视频系统除了包括上述的按键输入面板和音视频控制模块外,还包括红外接收模块,后排乘客可以通过红外遥控器选择所需要项目,然后通过红外接收模块将命令传送给后座音视频控制模块,后座音视频控制模块将视频信号传送到车辆后排的显示屏,将音频信号传送到车辆音响系统。
第1种方案比较陈旧,也非常的不方便,因此在具有后座音视频系统的车上已经不多,第2和第3种方案的控制按键都位于后中控台上,因此如果在后中控台上再增加控制键就很困难,而且在这种方案的情况下,前排乘客又无法控制到系统,因此这三种方案都只能照顾到其中部分乘客,且对后续增加功能有障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后座音视频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照顾到所有乘客的缺陷。
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后座音视频系统,包括汽车内前部中控台内的车载娱乐设备单元,车内后排的后座显示屏,车内四周的车载音响,其特征是:还包括系统控制器,所述系统控制器包含有无线发射遥控器和匹配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和车载娱乐设备单元连接,将控制信号传递给各车载娱乐设备单元,各车载娱乐设备单元的音频输出至车载音响,视频输出至后座显示屏。
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分别安装在各车载娱乐设备单元内,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信号端直接与各车载娱乐设备单元内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
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安装在车载娱乐设备单元控制器内,无线接收模块的输出信号端与车载娱乐设备单元控制器内的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
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接入车载网络,车载网络分别与各车载娱乐设备单元连接。
所述车载网络还与车内四周的车载音响和后座显示屏连接。
所述无线发射遥控器和匹配的无线接收模块频率采用315MHz。
所述无线发射遥控器和匹配的无线接收模块频率采用433MHz。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无线遥控技术,将所有车载音视频系统单元直接全部设置在车辆前部控制台,而能实现既在前排又能在后排控制所有单元,既方便又提升乘坐舒适度,还节约了车内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无线接收模块安装在娱乐设备单元控制器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车载网络通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翀,未经赵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92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