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脊椎牵引床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69758.5 | 申请日: | 2009-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968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顾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庆 |
主分类号: | A61F5/045 | 分类号: | A61F5/04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 梅 |
地址: | 201700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脊椎 牵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或医院用牵引设备,是一种简易的,切实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脊椎牵引床。
背景技术
牵引是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肩酸痛、头晕眼花、手脚麻木等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现代家庭的常见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通常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牵引,或者购置家庭用牵引床来缓解病情带来的伤痛。
现有的腰椎牵引床的主体结构为一个两段分体式的牵引床,可自中部分开,将两片牵引带分别系牢固定在人体的腰部和胸部,分别固定在床铺的两段,通过电动控制或双手扳动两侧的手轮使分体式床铺逐渐分开,从而达到腰椎牵伸的目的。此法也适用于对颈椎的牵伸。
但这种牵伸床机械结构复杂,通过电动控制的牵引床不利于家庭推广,而通过手摇使床铺的两段分离又较为困难且费用较为昂贵,除此之外,这种结构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患者在家庭中操作且牵伸效果优异的脊椎牵引床,突破了传统牵引床没有理想的受力点,牵引效果事倍功半的瓶颈。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脊椎牵引床,分为上部和下部,人体躺在牵引床上,头置于牵引床的上部,脚置于牵引床的下部,牵引床下部设有弹性带,弹性带绷紧并从床的下部向上挂扣在束紧在人体胯骨上方的软性腰带上,牵引床上部设有握持装置;人体对握持装置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握持装置的反作用力作用在人体上并向上拉伸人体,弹性带的弹性回复力作用在腰带上并向下拉伸人体。
本实用新型用一体式的牵引床代替了传统分体式的牵引床,使牵引床的结构大大简化。对腰椎的牵伸是通过弹性带的弹性恢复对人体向下的作用力和握持装置对人体向上的反作用力实现的。人体握住握持装置并将其下推,从而使人体有一个向上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下,腰椎也被上提,但由于腰椎处的牵引带被弹性带拉住,又产生了一个对腰椎的下拉趋势,由此在无需外力的情况下,实现对腰椎的牵伸,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弹性带设有左右两条,为带拉簧的牵引带,牵引带的一端连接与牵引床下部顶端固定的拉簧,另一端通过拉钩连接在腰带上。在完成牵引之后可轻松地将弹性带与腰带分离。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腰带上设有两个与拉钩配合的定位环,可以是金属环。
在使用过程中,腰带束紧在人体胯骨的上方,两个定位环移至胯骨向后两寸处,两条牵引带上的拉钩分别钩住两个定位环,通过人的手臂向下用力推握杆形成人体向上的运动趋势;而牵引带的拉钩钩住腰带上的定位环对人体的向上运动起到了限制作用,拉簧被拉伸。人体躺在牵引床上并下推握持装置,握持装置的反作用力作用在人体上并向上拉伸人体,弹性带的弹性回复力作用在胯骨上,向下拉伸人体。实现对整条脊柱的拉伸。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具体的握持装置,所述的握持装置由两条长度相等并可调的调节带和一根握杆构成,两条调节带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握杆的两端,另一端分别与牵引床上部的顶端固定。握杆的具体长度可以为52公分,直径可以为3.5公分,双手握在握杆的两端并下推,从而实现腰椎牵伸,调节带可根据人体握持的舒适度进行长度调节。
所述的牵引床包括主体床和支撑脚,其中,主体床为三段式可分离结构,支撑脚为可折叠式支撑脚,方便了折叠、存放。
所述床铺的长度为1.8~2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用一体式的牵引床代替了传统分体式的牵引床,结构大大简化,方便病患在家庭中使用,且成本低廉;
无需借助外力,且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不需要第二人的协助,对腰椎的牵伸通过弹簧弹性恢复对人体向下的作用力和握持装置对人体向上的反作用力实现,使用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床铺 2-支撑脚
3,3’-弹性带 31,31’-牵引带 32,32’-拉钩
33,33’-拉簧
4-腰带 41,41’-定位环
5-握持装置 51,51’-调节带 52-握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庆,未经顾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697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