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式一体化生物性污染废水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0112.9 | 申请日: | 200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0682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燕;杨楠桢;金伟;李怀正;叶建锋;代瑞华;刘翔;史舟;吴金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66;C02F1/50;C02F1/52;C02F1/72;C02F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磊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一体 化生 物性 污染 废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工程水污染处理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一体化生物性污染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科学技术在制药业、医疗业、农业等方面迅速发展,应用广泛,对缓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其自身潜在的威胁与风险,已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警觉。生物实验室中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实验室通过人工诱变及基因工程的构建使生物产生突变或构建获得的基因工程菌、病毒和癌细胞等,以及在实验室中采用的诱变剂、生化药物等,这些物质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一般来说,生物实验室废水的水质特征是1)有机污染物(CODcr)含量较高,其主要成分为实验室用的化学药品、有机溶剂以及死亡微生物残体等;2)实验室污水中还含有较大量的洗涤剂成分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3)细菌总数较高,通常为105-106数量级,可能含有基因工程菌、致病菌等;4)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如DNA片段),病毒、癌细胞等。
大量的文献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生物实验室废水进行有效处理的方法,多数生物实验室废水是直接排放至城市排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其在城市排水管网的输送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会造成威胁,且城市污水处理厂对这类废水也没有针对性的处理工艺,在处理过程或排水水体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的处理方法包括好氧生物处理、高级化学氧化、吸附法等,尤其以好氧生物处理应用广泛。但研究发现,生物实验室废水中所含的LAS在曝气时产生大量泡沫使微生物流失而无法进行,用臭氧等高级化学氧化法时也有相同的问题。且生物处理、吸附法均不能对生物实验室废水中的细菌和病毒进行有效的消毒和灭菌,也不能有效去除LAS。去除废水中的LAS,主要的处理方法为:混凝沉淀法、泡沫分离法等。泡沫分离法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LAS,但它不能去除废水中的其它溶解性有机物,也不能对生物实验室废水中的细菌和病毒进行有效的消毒和灭菌,且泡沫分离法的设备昂贵,运行能耗高。混凝沉淀法设备投资、运行能耗相对较低。但单纯依靠混凝沉淀的方法难以去除小分子结构的有机物,混凝沉淀只能将大分子有机物通过电中和及其共沉淀等作用去除,而小分子有机物仍然残留于废水中,导致CODcr去除效率较低,去除LAS的效率也相对较低。且和泡沫分离法相同,不能有效处理生物实验室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细菌和病毒。
去除废水中的细菌及病毒的主要处理方法包括:液氯、臭氧等强氧化性物质进行消毒灭菌,或UV消毒。采用常规消毒的方式(如液氯消毒)能够灭活废水中的细菌,但是对病毒类、基因片段以及癌细胞等的处理效率不够高,且加氯消毒方式会产生氯化消毒副产物等环境生态有害物质。UV消毒不会形成有毒消毒副产物,但对废水中的病菌、病毒、基因片段以及癌细胞等的处理效率均不够高,且经UV消毒后的病菌见光后又容易复活,不甚可靠。且除臭氧外的方法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功能均很弱。而对于生物性污染废水既需要对其中的基因工程菌、癌细胞、病毒等进行灭菌消毒,也需对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效的移动式一体化生物性污染废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移动式一体化生物性污染废水处理装置,由加药模块、反应模块、污泥处理模块和电控柜15组成,各模块间经管道和阀门连接,其中,
加药模块包括加药罐1、自来水管29、自来水进水口龙头2、加药罐搅拌器25和加药泵26,加药罐1为6个,每个加药罐1上方中心处均设有自来水进水口龙头2,进水口龙头2连接自来水管29,加药罐1内设有加药罐搅拌器25和加药泵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01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