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流动注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0613.7 | 申请日: | 200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814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凡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3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季申清 |
地址: | 2019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动 注射 分子 吸收 光谱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分析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动注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
背景技术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的理论研究工作始于是20世纪70年代。1976年Gresser等人首先提出该法(Gas-Phas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简称GPMAS)Syty最先应用该法测定了SO2,此后分析家们成功地测定了腐蚀性、挥发性的气体,如I2和Br2、H2S、NOCL、HCN、NO2[和NO,Rechikov等人测定了用于半导体工艺的惰性气体混合的氢化物气体中的B、N、P、As、Sb、Si、Ge、Sn的氢化物。但是当时所有的工作都仅局限于实验室内部理论研究使用,科学家们只是依照化学原理,搭建过简单的反应装置,初步实现了该项技术的应用。又由于当时光电技术的局限性,在分析测试的灵敏度方面不如人意,因而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研究被暂时搁置起来。
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分析方法在应用上的缺陷性被暴露越来越多,比如:操作繁琐,分析步骤太多,如果待测试的样品量大时,分析效率便急剧降低,不利于现代社会对于分析结果及时性的要求;另外,传统分析方法大都是比色法,因此在测定时很容易受到水体浑浊度及颜色干扰,尤其对于一些基体复杂的废水,传统方法几乎无能为力,其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很难充分满足现代分析需求。
于是人们的视野再次转向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由于该方法是把待测定成份转化为气体之后再测定,因而它最直观的优越性就是分析时,几乎不受水体浑浊度和颜色的干扰,非常复杂的水体都可以测定,也就大大拓宽了方法的应用范围。另外,分析速度也明显加快许多,以前半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分析,现在只需一分钟不到就可以,分析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气相分子吸收方法的灵敏度和检出限都不低于传统方法,该项技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方法,并且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为此有关的应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标准方法也得到了公布。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的理论基础是朗伯-比尔定律。通常情况,处于基态的某些气体分子发生振动时,吸收的能量是一定的,分子浓度越大,吸收的能量越多,通过测定吸收的能量就可以判断出待测成份的浓度。
依照上述原理,在测定时,通过某种化学反应,将被测成份转化为对应的特定气体,选择可激发该分子振动的波长,测定其吸光度,一定范围内该气体的浓度与吸光度呈现线性关系。由此可对生成的气体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计算出被测成分的含量。
例如:分析硫化物可将被测物转化为H2S气体测定;分析亚硝酸盐可将被测物转化为NO2气体测定;分析总氮可将被测物转化为NO气体测定;分析汞含量时可将被测物还原为汞蒸气测定(冷原子吸收原理)。
在专利号为99239921.1的中国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流动注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包括有脉冲灯电源、锐线光源、前后透镜组、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信号处理部分、控制部分、读出部分,脉冲灯电源输出接至锐线光源,前后透镜组设置于吸收池的前后两端,单色器、检测器依次置于前透镜组、吸收池和后透镜组之后,且检测器的输出接到信号处理部分,信号处理部分的输出接到控制部分,控制部分的输出接到读出部分,其特征在于:该光谱仪进一步包括样品反应器、空气泵,样品反应器与吸收池相连通,控制部分的输出接到空气泵,空气泵与样品反应器相连通;所述的吸收池设计成双喇叭型石英窗吸收管。所述的样品反应器采用气液分离器。该光谱仪还进一步包括有废气收集处理部分,所述的废气收集处理部分也与吸收池相连通。所述的气液分离器设计成一上部为磨口玻璃通气塞头,下部为反应瓶,反应瓶内置有一玻璃砂芯分散器。”
在上述专利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上述专利说明书的附图3,提到了“所述的样品反应器采用气液分离器3。所述的气液分离器3设计成一上部为磨口玻璃通气塞头31,下部为反应瓶32,反应瓶32内置有一玻璃砂芯分散器33,其分析的对象是气态分子,空气通过玻璃砂芯分散器33能从四面八方均匀扩散,使样品反应迅速,能得到最大的样品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凡,未经陈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06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