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借助光触媒吸收汽车尾气实验用的密闭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1104.6 | 申请日: | 2009-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45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孙立军;李剑飞;刘黎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B01D53/9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借助 触媒 吸收 汽车尾气 实验 密闭 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闭容器,其可满足光触媒吸收汽车尾气实验以及其他相关气体试验的需要。
背景技术
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给世界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其中汽车尾气污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尾气治理方面除了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发动机性能、采用机外净化技术之外,近年来具有吸收汽车尾气功能的新型光触媒纳米材料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指导该类新材料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需要对材料的性质、吸收尾气的效果以及在道路工程中的添加方法等进行定量研究和评价。在试验过程中,除其他相关仪器外还须使用一特制密闭容器。现有的密闭容器大多采用封闭式的结构,进气和出气口设置单一,且容器的材料不能透过一定波段的光照,即使是使用普通玻璃材料其对紫外光的吸收也达60%以上,不能满足光触媒材料实验的需求。故由于光触媒材料的性质以及试验研究过程的特殊性,设计一个密闭容器可满足此类试验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借助光触媒吸收汽车尾气实验用的密闭容器,采用特制的石英玻璃制成,其强度大于普通玻璃,耐高温性能好,而且具有极好的透光性,可满足光触媒吸收汽车尾气实验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借助光触媒吸收汽车尾气实验用的密闭容器,其包括容器玻璃罩、容器底座及密封圈,容器玻璃罩采用石英玻璃制成,其与底座相配合且密封圈设置于两者结合处形成密闭容器。
所述的容器玻璃罩为五面体结构,其一侧壁上设有一排气小孔,小孔设有相配合的密封塞,玻璃罩顶部设有与外部相连的进气口。
所述的开排气小孔的侧壁为远离进气口的壁面。
所述的容器玻璃罩的各个面通过焊接连接一体。
所述的密封塞为圆台形橡胶塞,其中部开有一贯穿的供测量气体浓度的探头穿过的圆柱形通道。
所述的进气口设有圆柱形管,圆柱形管上还设有通过软管连接的玻璃阀门。
所述的容器底座为刚性底座,其边缘设有可嵌入到容器玻璃罩底部的凸起。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①容器的强度高、耐高温性能好、透光度高,除了可以满足光触媒材料催化分解汽车尾气的试验研究之外,还能用于需用摄像机拍摄容器内部发生的剧烈化学反应过程的情况;②整个容器材质均一、气密性良好;③底座的刚性底板上可放置任何材料,且与上部五面体玻璃罩相连的橡胶圈进一步保证了气密性;④容器一侧中心的小孔可插入探头测定容器内的温度及各种气体的浓度,变直径的设计可保证容器的气密性良好;⑤顶部的进气口阀门可控制气体的流量和流速;⑥顶部进气口和容器侧壁小孔相隔较远,便于容器内的气体进出循环;⑦整个设计轻巧、简便、实用,制造费用低;⑧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的周期短.
附图说明
图1为上部石英玻璃五面体容器罩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变直径橡胶塞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刚性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刚性底座与上部五面体玻璃罩之间的橡胶圈示意图。
图5为玻璃阀门和软管连接示意图。
图6为该实用新型整体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容器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上部石英玻璃五面体容器罩1和下部的刚性底板5。
如图1所示,五面体容器罩1采用透光度80%以上的石英玻璃制成,尺寸为300mm×300mm×300mm,其既能满足相关反应和测定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能置于外加光源箱的环境下。玻璃罩1的五个面是通过在接缝2处焊接的方法连接一体的,以保证五面体的均匀性和容器整体的气密性。
五面体玻璃罩1的其中一侧壁上开小孔3,便于测量气体浓度的探头伸入。小孔3开在侧壁中央,以使探头位于容器中部,避免顶部或底部气体浓度不均匀带来的影响。小孔3兼有排出容器内部气体的作用。在小孔3处配有圆台形橡胶塞7,其直径逐渐变化,保证小孔3和橡胶塞7接触紧密以保证容器气密性。橡胶塞7中部开一贯穿的圆柱形通道,以使测量气体浓度的探头8从该通道中穿过伸入到容器中。由于采用较长的橡胶塞可以起到固定探头的作用,另外,因为容器开口的地方是应力比较集中的地方,橡胶塞还可以起到保护开口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11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