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音净化窗体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1255.1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605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吴剑春;叶剑军;赵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20 | 分类号: | E06B5/20;E06B7/02;B01D46/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季申清 |
地址: | 20003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音 净化 窗体 结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一种建筑领域建材部件的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适应环境保护要求的窗体结构。
(二)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道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但是住在道路两旁住宅中居民却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噪声的困扰,此外大面积开窗通风使得进入室内的空气又很大程度的受到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因而不少人为了保证室内噪声环境的质量而不得不牺牲室内空气质量,少通风甚至不通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房屋的窗子也越来越大。使居住在室内的人感到宽敝明亮、心情舒畅。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产生了,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汽车的增加,使城市热闹繁荣。因而,灰尘和噪音就不可必免的产生了。这给人们的居住环境造成了很大则危害,一些靠近繁华路段的房子,关窗不透空气,开窗忍受不了灰尘和噪音,有时基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这时,人们采取的办法是把玻璃窗做成双层玻璃,并紧闭门户。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阻止了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现有的平开式或推拉式塑钢窗、铝合金窗、木制窗等,即使是具有双层玻璃的隔声窗,也是在关闭状态下才具有较好的隔声效果,一旦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时,噪声就毫无遮拦地涌入窗内,尤其是在经常处于开窗状态的季节,噪声更是无法避免。为了能够不开窗就换气,许多人只好在窗户上开孔装上通风装置,但是这不但影响采光,而且破坏了窗户的整体外观效果。
近年来市场新兴的各种形式的通风隔声窗,该类窗体的技术特征是在常规窗体的结构基础上在某个或几个部位设置了特殊的风道或气孔以允许室内外进行空气交换,但同时为确保尽可能不使室外的各种噪声随空气进入室内,在风道中进行了消声设计,虽然同时兼顾了通风和隔声的功能,但由于其结构特点,效果始终无法得到保障。
纵观市场现有的通风隔声窗类产品在性能的考虑上存在以下主要欠缺:为保证通风效果而加入机械风机,却无法屏蔽风机带来的二次噪声污染;多数消声风道应用的吸声材料为多孔材料,在长时间使用后,室外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和扬尘易阻塞材料孔洞,使其吸声功能下降;风道排布影响窗体的正常采光。
市场呼吁尽快推出能克服以上不足的隔音净化窗体结构。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窗体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风机带来的二次噪声污染,消声风道多孔材料易阻塞,风道排布影响窗体的正常采光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如下结构来实现的。
一种隔音净化窗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窗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一部分为单层窗,一部分为双层窗,双层窗的外层与单层窗在一个平面;
所述单层窗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可开启单窗,下部为固定单窗;
所述双层窗为中央垂直贯通呈矩形截面上下两段的通道,下通道外窗为可开启式;
下通道底部,开口向外设置向内吹风的风机;
在上通道和下通道之间设置一个插板槽口,插板槽口中插入抽屉状净化过滤网或实心阻挡板;
上通道三个内表面设置消声层,另一个朝向单层窗的面板上开设出气孔。
进一步,在所述下通道风机的上面设置一个净化过滤网。
进一步,在所述下通道风机的上面设置一个插板槽口,插板槽口中插入抽屉状净化过滤网。
进一步,所述净化过滤网为多孔材料结构。
进一步,所述可开启窗为围绕窗轴旋转的窗门。
进一步,所述双层窗的通道结构为两块内外平行的窗玻璃和两侧由金属、塑料或塑钢板封闭构成的矩形管道。
进一步,所述消声层材料为海绵、无纺布或微穿孔板。
进一步,所述双层窗最小宽度为250毫米。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述窗体集全开启、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和全封闭四种工作方式于一身,可根据使用情况和使用者意愿,通过简易的操作完成四种方式之间的切换。
四种工作方式的流程简述如下:
完全封闭状态:关闭单层窗上部的可开启单窗,在双层窗上通道和下通道之间的插板槽口中插入实心阻挡板,实现室内外完全不通风。此状态适用于希望完全隔绝外界噪音噪声,而不必要调剂外界的空气。
为了增强此状态的隔音效果,可以再关闭外窗面或保持下通道外窗面的关闭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12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