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3091.6 | 申请日: | 2009-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398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钱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2 | 分类号: | B60R1/12;B60Q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泽雄;崔 华 |
地址: | 201206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转向 后视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安装的结构,更具体地是指一种适用于各 种机动车的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后视镜上安装转向灯已经被很多汽车厂商采用,现已 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技术。
由于转向灯与后视镜各自的结构特点,使现有转向灯在后视镜上的 安装方式大都与其他汽车灯具的安装方式相同,即,将转向灯从后视镜 外面向内安装,在从后视镜内部对转向灯进行固定。
如图1、图2所示,传统的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装置包括有:后视镜 2′和由外向内安装在所述后视镜2′上的转向灯1′,所述后视镜2′包 括镜壳21′和镜面体22′,所述转向灯1′包括灯座12′和灯罩11′; 所述后视镜2′的镜壳21′上形成有中空部211′,所述中空部211′轮 廓与所述灯罩11′轮廓相对应,所述镜壳21′沿所述中空部211′轮廓 的边缘向内形成装配凹槽212′;所述镜壳21′向内部凸伸有支架机构 213′;所述转向灯1′的灯座12′由外向内与所述支架机构213′抵接、 并通过螺合方式与所述支架机构213′固定连接,所述转向灯1′的灯罩 11′边缘由外向内与所述装配凹槽212′搭接。
上述传统的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存在以下缺点:
1、转向灯1′和后视镜2′的匹配效果很差。
2、因为转向灯1′和后视镜2′仅以螺合方式固定连接,二者之间 没有形成相互抵撑的作用,所以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导致连接松动。
3、因为转向灯1′安装顺序是从外往内的,所以转向灯1′和后视 镜2′之间的配合间隙容易导致在下雨或洗车等液体冲刷情况下液体从 转向灯1′和后视镜2′的接口部分——装配凹槽212′而渗入到后视镜 2′内,从而引起内部零件损坏。
4、从外侧安装转向灯1′需要后视镜2′的镜壳21′上有额外的支 撑结构,即支架机构213′,这种结构既不牢固又浪费材料,并且还占据 额外空间。
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装置来避免上 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装 置,以使转向灯和后视镜达到良好的匹配效果,且连接紧固,防水性能 好,节约材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转向灯 的后视镜装置,其包括:后视镜,所述后视镜包括镜壳和镜面体,所述 镜壳上形成有中空部;所述装置还包括,由所述后视镜内部向外安装在 所述中空部上的转向灯,所述转向灯包括灯罩和灯座;所述灯罩的表面 边缘形成与所述镜壳搭接的装配凹槽。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镜壳向内凸伸有固定部,所述灯座设有 与所述固定部相对应并通过固接组件与所述固定部固接的支架机构。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固接组件为定位螺钉或定位销。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镜壳内表面设有与所述装配凹槽对应的 凹陷搭接部。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部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所述支架 机构设有对应于所述固定孔数量的连接孔。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转向灯的上方。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转向灯的灯罩和灯座采用装配焊接,所 述灯罩的装配凹槽外端设置有焊接筋。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灯座与所述镜壳采用螺钉连接或铆钉连 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获得的有益效果是:转向灯由内向外安装在后 视镜的结构以及相应的搭接和紧固方式使转向灯能够很好地与后视镜进 行安装配合,并且外表美观,内部的连接紧固;同时也由于转向灯与后 视镜的搭接缝隙外低内高,因而防止渗水;设置在转向灯上方的固定部 和支架机构的连接也节省了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空间和制造材料。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装置的具体实施 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传统的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装置的安装方式示意图;
图2是如图1示出的后视镜装置的转向灯法线所在平面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转向灯的后视镜装置的安装方式示意图;
图4是如图3示出的后视镜装置的转向灯法线所在平面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灯罩和灯座采用隐藏式配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30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