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安全护线夹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3718.8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339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朱峰;宋军;计小明;沈丽敏;卫春;谈忠华;林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7/56 | 分类号: | H01B17/56;H01R4/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20012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护线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工用的工具,尤其是一种用来对导线端头进行绝缘的工具。
背景技术
现在,在电工作业中,经常会碰到需要将没用的导线端头悬空。这些导线端头,有一些是不带电的,但有一些是带电的。对这样的导线端头,如果不作处理,任其悬空,会引发操作人员触电,或者电线短路甚至引发火灾等恶性事故。现有技术中对这些导线端头的处理方式一般是采用绝缘胶布将导线端头包住,是导线端头的金属部分不会暴露在外,从而防止触电或短路的发生。但是,如果时间长了,绝缘胶布有可能发生老化,胶布上的胶也有可能发生开裂,如果没有及时的维护,导线端头的金属部分还是很有可能暴露出来,从而导致危险事故的发生。另外,由于在操作时所采用的绝缘胶布一般都是一个颜色的,很难对不同的导线端头进行标识,在后续的工作中还需要另外对导线端头进行辨别,从而增加了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护线夹,能够采用非常简单的结构和低廉的成本,能有效的包裹导线端头,避免触电或者短路事故的发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安全护线夹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个中空的壳体,所述中空的壳体纵向分为两半,两半壳体通过侧面的一个翻折部连接,使得两半壳体可以沿纵向翻折打开/闭合,所述壳体内的空腔与所述安全护线夹共轴,该空腔一端在壳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空腔中部设置有一个向内的横向突起,位于所述突起周围的空腔空间比其它部分的空腔空间更大。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有效的包裹导线端头,避免触电或者短路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全护线夹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全护线夹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2.壳体;3.翻折部;4.空腔;5.开口;6.突起;7.突起周围的空腔;8、9.扣合部;10、11.施力部;12.通孔;13.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护线夹,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一个中空的壳体,所述中空的壳体纵向分为两半1和2,两半壳体通过侧面的一个翻折部3连接,使得两半壳体可以沿纵向翻折打开/闭合,所述壳体内的空腔4与所述安全护线夹共轴,该空腔4一端在壳体上设置有开口5,所述空腔4中部设置有一个向内的横向突起6,位于所述突起6周围的空腔7空间比其它部分的空腔空间更大。
在实用时,可以将所述安全护线夹打开,然后使导线暴露在外的金属端头缠绕在所述横向突起6外侧,从而容纳在横向突起6外侧的空腔空间7中,包有绝缘皮的导线部分可以通过空腔4和开口5,然后将所述安全护线夹闭合,从而使得原先暴露在外的导线金属端头被包裹在所述安全护线夹内部,并且由于导线已经缠绕再所述横向突起6上,安全护线夹也不容易从导线上脱落下来。
所述两半壳体上位于相对于翻折部3的另一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扣合部,如图2中,壳体1上设置有扣合部8,壳体2上设置有扣合部9,通过扣合部8和9的配合,使得所述两半壳体闭合后扣合固定,避免安全护线夹内部的金属端头暴露出来。这样,所述安全护线夹不会像现有技术一样由于胶发生开裂而使导线端头暴露。
所述两半壳体上位于相对于翻折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突起的施力部,用于施加力量从而打开已经闭合的壳体,所述两半壳体上的施力部位置相互错开。如图2所示,壳体1上设置有施力部10,壳体2上设置有施力部11,这样,使用者可以轻易用手指扳动两个施力部,从而打开已经闭合的壳体。
所述空腔4内部的突起6上设置有与所述空腔共轴的通孔12。如果导线不易缠绕在突起6上,还可以使导线穿过通孔12,从而将安全护线夹包裹在导线端头上。
所述空腔4内位于所述横向突起6与所述开口5之间设置有向内的夹持部13。在安全护线夹包裹导线端头之后,该夹持部13可以夹持在导线的绝缘皮上,使得安全护线夹的安装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安全护线夹可以由塑料制成,能够具有很好的绝缘性能,还具有很好的塑性,并且重量轻,成本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安全护线夹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有效的包裹导线端头,避免触电或者短路事故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37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