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羽绒纤维枕芯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5871.4 | 申请日: | 200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7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刘飞;唐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鼎律师事务所 31248 | 代理人: | 沈其梅 |
地址: | 200001 上海市黄***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羽绒 纤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上用品,具体的涉及一种枕芯。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枕芯,羽绒枕芯也有不少,但是大多功能单一,拆卸不便,且价格相对较高,这样就不能更好的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要,不能更好的发挥羽绒作为最轻柔最保暖的天然纤维的作用,而且市场上现在很多枕芯高度也很单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不能满足拥有不同睡眠习惯的顾客的需要,给消费者的睡眠和生活带来不便。
因此本领域需要研究开发一种价格便宜、拆卸方便、可自由调节枕头高度的枕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价格便宜、拆卸方便、可自由调节高度的枕芯。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羽绒纤维枕芯,所述羽绒纤维枕芯包括2个以上枕芯,其中至少一个是羽绒枕芯,另一个是超细纤维枕芯。
上述羽绒纤维枕芯由2个枕芯组成,一个羽绒枕芯,另一个是超细纤维枕芯。
上述羽绒纤维枕芯由3个枕芯组成。
上述羽绒为鸭绒、鹅绒或鹅鸭混合绒。羽绒枕芯中羽绒含量一般在30%-95%之间。
上述枕芯上设置有对应的固定件。
上述固定件设置在枕芯四角。
上述固定件设置在枕芯四角和枕芯四边的中点处。
上述固定件设置在枕芯四角和枕芯对应侧边的中点处。
上述固定件为布带和布扣。
上述固定件为布带。
上述固定件为子母扣。
上述固定件为魔术贴。
上述枕芯的枕芯套采用全棉针织面料或全棉机织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枕头,所述枕头包括枕套和上述羽绒纤维枕芯。
上述羽绒纤维枕芯由2个枕芯组成,一个羽绒枕芯,另一个是超细纤维枕芯。
上述羽绒纤维枕芯由3个枕芯组成。
上述羽绒为鸭绒、鹅绒或鹅鸭混合绒。
上述枕芯上设置有对应的固定件。
上述固定件为布带、子母扣或魔术贴。
上述固定件为布带和布扣。
本实用新型羽绒纤维枕枕芯的优点是:
1.羽绒纤维枕是由羽绒枕芯和超细纤维枕芯组成,枕芯之间通过子母扣或其他固定件连接,爱睡低枕者可拆下其中一只枕芯使用,爱睡高枕者可将两只枕芯合二为一。因此本枕头拆卸方便,可以自由调节枕芯高度。
2、欧洲人一向把羽绒作为治疗关节痛,神经痛,高血压等疾病的保健用品,羽绒产品的保健功能是因羽绒的独特轻柔保暖和吸湿发散的良好功能所决定的,羽绒还具有其他保暖材料不具备的吸湿发散的良好性能,据测定人在睡眠时身体不断向外发散汗气,一个成年人一夜发散的汗水约一百克左右,羽绒能不断的吸收并排放人释放出的汗水,使身体没有潮湿和闷热感。细旦超细纤维俗称“赛羽绒”,由于纤维纤度减小,填充密度大大增加,成纱后在纤维间形成微气室,毛细管效应增大,因此形成了吸湿透气,具有良好的保暖性,使得舒适性改善,同时由于纤度细,纤维的弯曲刚度变小,使得制成的纺织品手感极为柔软,具有良好的悬垂性。超细纤维是新的科技型超细涤纶纤维,其细度是四孔、七孔等纤维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纤维超细的特性加强了被子的柔软服贴;致密的纤维层能锁住空气,产生静止空气层,其保暖防寒之功效可与天然羽绒抗衡;充分的加硅处理和适度的卷曲使纤维长期使用后不缠结,仍保持优良的蓬松性。本实用新型枕头吸湿透气和保暖性和柔软度均较好,在保证睡眠者睡眠质量的情况下,使用超细纤维枕芯,可以降低枕头的成本,价廉物美。
3.羽绒纤维枕两只或三只枕芯可以自由拆卸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睡眠习惯的顾客,而且可以根据顾客的喜好和季节因素随意选择用羽绒枕芯的一面或超细纤维枕芯的一面。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羽绒纤维枕实施例1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羽绒枕芯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超细纤维枕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羽绒纤维枕实施例5的剖面图。
1、鸭绒枕芯;2、超细纤维枕芯;3、子母扣;4、子母扣;5、枕套;6、鸭绒枕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羽绒和超细纤维均为市售商品。
实施例1羽绒纤维枕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58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