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6509.9 | 申请日: | 200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5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发明(设计)人: | 柯奕佳;叶宇哲;黄曾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向明中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12 | 分类号: | G09B2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2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 上月 效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实验时,若将一根圆棒放入水中,向一个方向自转,在圆棒周围有的液体液面会低下去,而另一些液体会中间液面升高,并沿着圆棒爬上来。前一种流体叫“牛顿流体”,大多数纯流体和低分子溶液(例如水、豆油、甘油、汽油等),后一种流体叫“非牛顿流体”(如蛋白、糖浆、蜂蜜、洗洁精、油漆、牙膏、浆糊等)。
目前,一种现有技术的液体流动管,包括管子,支架及底座,支架垂直设置在底座上方,管子倾斜的设置在支架上,液体从管子中由高向低流动。
这种现有技术的液体流动管的缺点是:
1、这种现有技术的液体流动管由于只设置有一根管子,不能对比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液体的流动状况。
2、这种现有技术的液体流动管只能用于传送液体,用途单一,不能作为实验演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能用三个槽条直观的来演示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在不同材料的槽条中的流动状态,启发学生思考,并理解相关知识。
本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包括底板、前低侧板及多块后高侧板;还包括多个槽条。
所述的前低侧板垂直设置在底板的一边。
所述的多块后高侧板垂直设置在底板的两边,与前低侧板垂直。
所述的槽条设置在底板上方,各边与前低侧板及多块后高侧板相接。
所述的底板呈方形,水平设置。
所述的前低侧板呈长方体,顶部设置有三个半圆形的凹槽。
所述的多块后高侧板呈梯形,梯形的高贴合在底板的一边,短边与前低侧板相接。
所述的多个槽条呈半圆形,一端设置在前低侧板上,侧边设置在前低侧板的梯形斜边上,每个槽条的侧边相互连接,多个槽条在同一平面上。
上述的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其中,槽条中灌有牛顿流体,并且当流体与固体不浸润时,会形成接触处下弯月液面,槽条中灌有牛顿流体,并且当牛顿流体中流体与固体浸润时,会形成接触处的上弯月液面,槽条中灌有非牛顿流体,并且当非牛顿流体在倾斜管子里流动时,液面总会向上形成“上弯月面”。
本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由于设置有三个槽条,可演示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不同状态下的流动情况,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2、本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成本低,制作简单,易操作,尤其适合课堂演示实验时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的液体在槽条内的流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包括底板1、前低侧板2、多块后高侧板3及多个槽条4。前低侧板2垂直设置在底板1的一边,多块后高侧板3垂直设置在底板1的两边,与前低侧板2垂直,槽条4设置在底板1上方,各边与前低侧板2及多块后高侧板3相接,底板1呈方形,水平设置,前低侧板2呈长方体,顶部设置有三个半圆形的凹槽21,多块后高侧板3呈梯形,梯形的高贴合在底板1的一边,短边与前低侧板2相接,多个槽条4呈半圆形,一端设置在前低侧板2上,侧边设置在前低侧板2的梯形斜边上,每个槽4条的侧边相互连接,多个槽条4在同一平面上。
请参见附图2所示,槽条41中灌有牛顿流体,并且当流体与固体不浸润时,会形成接触处下弯月液面,槽条42中灌有牛顿流体,并且当牛顿流体中流体与固体浸润时,会形成接触处的上弯月液面,槽条43中灌有非牛顿流体,并且当非牛顿流体在倾斜管子里流动时,液面总会向上形成“上弯月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验上月弯效应的实验装置由于设置有三个槽条,可演示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不同状态下的流动情况,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制作简单,易操作,尤其适合课堂演示实验时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向明中学,未经上海市向明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65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