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椎间盘麻醉引导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79690.9 | 申请日: | 200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898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马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策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M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8017四川省广元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椎间盘 麻醉 引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经皮穿刺椎间盘吸切术的手术器械,尤其是一种用于椎间盘麻醉和安置手术工作套管的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病,针对这一疾病,日本医生方贞久于七十年代发明了经皮穿刺椎间盘吸切术,开创了微创技术之先河,目前在临床工作中仍广泛应用。与这种方法配套的传统手术器械包括逐级式穿刺定位针(第一至第八级套针)、工作套管等,第一级套针穿刺定位后,由小到大的八级套针和工作套管依次从创口插入再取出,反复插取数次才能建立好工作通道,建好工作通道后方能实施切除术。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吸切术时,这种传统手术器械配套使用有如下缺陷:(1)建立工作通道时,椎间盘外侧窦神经受到刺激,所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轻者能坚持治疗,重者则反复要求暂停手术,更有甚者因出现疼痛性休克而终止手术,改行抢救治疗。(2)建立工作通道时,逐级式插取穿刺针操作繁琐,手术时间长。(3)不便于对病人实施局部的深度麻醉,增加了病人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椎间盘麻醉引导器,减少了手术中的逐级式穿刺针插取操作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也便于实施局部的深度麻醉,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设有中心孔的长形直体式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包括一个插入端,所述插入端设有锥形端面,还包括轴向设置于管壁上的麻醉针引导通道。其原理是:本装置与第一级、第二级逐级式穿刺套针及工作套管、麻醉针配套使用,不仅取代了原第三级至第八级的六个套针,还相应减少了逐级式扩管的操作程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不损伤神经根的情况下便于实施局部的深度麻醉。行经皮穿刺椎间盘吸切术临床使用操作步骤如下:1、将第一级、第二级逐级式穿刺套针穿刺到位,经CT或C臂X光机监测确认穿刺针位置正确;2、将本装置插入端的中心孔套入穿刺针,顺穿刺针将本装置插至椎间盘表面;3、将工作套管套入本装置并插至椎间盘表面,并向下施压,患者下肢无放射性疼痛时,将麻醉针插入麻醉针引导通道;4、在工作套管内旋转本装置,在创口四周取四个注射点分别注射1-2ml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5、麻醉成功后,将工作套管直接插入椎间盘后外1/3处,即完成工作通道的建立。若步骤2中在插入本装置时患者仍有疼痛感,可采用边插入边注射麻醉剂的方法解除患者疼痛。
一种改进是,所述麻醉针引导通道是设置于管壁的外壁上的引导槽。这种结构较简单,便于制造。
另一种改进是,所述麻醉针引导通道是设置于内外管壁之间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在穿刺和建立工作通道时,能保证在不损伤神经根的情况下在手术区域内实施有效局部麻醉,明显减轻了病人痛苦,同时也避免了患者在手术期间因疼痛引发的休克、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2、采用本装置,只需插取本装置和工作套管两次即可完成工作通道的建立,其手术操作简便,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传统手术,逐级式插取穿刺套针,操作繁琐,手术时间长。
3、本装置结构简单,配套使用的穿刺套针由八根减至两根,节省了手术器材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立体结构(中部剖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剖视结构(竖剖)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剖视结构(横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策,未经马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96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凹凸复合膜膜片及其加工方法
- 下一篇:拖把拧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