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料冷阴极荧光灯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80741.X | 申请日: | 2009-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780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林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建辉 |
主分类号: | H01J61/00 | 分类号: | H01J61/00;H01J61/30;H01J61/36;H01J61/0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4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阴极 荧光灯 | ||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器具,特别是荧光灯具。
(二)背景技术
荧光灯由于耗电少、光线柔和,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其制造工艺已经十分成熟。近年来出现的冷阴极荧光灯更是因为其性能优越而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常规荧光灯由于有灯丝,且灯丝直接位于玻璃发光体内,热量聚集于管内,影响了灯管的使用寿命。冷阴极荧光灯使用电极而非灯丝,故克服了常规荧光灯因为使用灯丝带来的缺陷。但由于其制作工艺及材料的单一限制了冷阴极荧光灯更广泛的使用,特别是特殊要求灯具的使用。这是因为:现有的冷阴极荧光灯的主要部件发光体都由玻璃材料制作,由于玻璃的特性,一般只能做成圆柱管状的灯管,加工成型单调,难以形成圆柱管以外的其它形状,不能适应人们追求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要求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成本较低而造型可根据需要多样化的新型冷阴极荧光灯。这种冷阴极荧光灯发光体不用玻璃材料而改用透明塑料作为载体制作。因而可构成形状各异的各种冷阴极荧光灯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一种塑料冷阴极荧光灯,其特征在于:荧光灯由发光体和发光体上连接的金属导体组成。所述发光体是一个以透明塑料为载体、内壁涂敷荧光粉的真空体,其上设置有抽气、灌注用开口。所述金属导体是两个,分别加装在发光体的两侧。金属导体是条形金属体,其上设置有若干电极,电极通过发光体上的电极插入口伸入到发光体内部空间,金属导体与发光体接触处密封。
发光体内设置有若干加固支撑。
所述金属导体的外表面加装有绝缘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塑料冷阴极荧光灯没有灯丝,减轻了热量在灯管内的聚集,减少了能源消耗,增加了荧光灯的使用寿命。
2、塑料冷阴极荧光灯的发光体采用透明塑料为载体制作,价格低廉,生产加工十分简单。可根据需要制作成多种形状,例如薄形平板,管状,半管状等。还可做成各种塑料材料加工工艺允许成型的各种形状,克服了玻璃灯管形状单一的缺点。
3、塑料冷阴极荧光灯的发光体具备随意组合的独到优点,可直接制作成广告、照片、图片的超薄灯箱,或多个冷阴极荧光灯组合使用,构成中大规模的超薄灯箱。当然,塑料冷阴极荧光灯也可作为平板电视中液晶彩色电视的背光源,尤其是大屏幕的液晶彩电的直射式背光源使用。
(四)附图说明
图1:发光体为薄形平板形状时塑料冷阴极荧光灯的外观示意图。
图2:发光体为薄形平板形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金属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发光体,1-1为抽气、灌注口;1-2为发光体内结构加固支撑,1-3是发光体上的电极插入口;2为金属导体,3是金属导体上的电极。
(五)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给出了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塑料发光体做成薄形平板形状。塑料冷阴极荧光灯由发光体1,金属导体2组成。发光体是以透明塑料为载体,在透明塑料的内壁涂敷荧光粉的真空体。发光体上设置抽气、灌注口1-1,通过抽气、灌注口1-1,灌注所需少量水银,抽真空后灌注所需氩,氖等稀薄惰性气体并密封。在发光体1内设置有多个结构加固支撑1-2,使其在抽真空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结构牢固而不变形。金属导体2是两个相同的条形金属体,分别加装在发光体的两侧,与发光体紧密接触。两金属导体上的若干电极3伸入到发光体的内部空间,不与发光体壁接触。与之相配合的是发光体上设置有电极插入口1-3,电极通过电极插入口伸入到发光体内。为保证发光体必须是真空的要求,金属导体与发光体的接触处加装了密封材料进行了密封。
金属导体的形状、大小依据发光体的造型、大小的不同而变,变化的原则是金属导体应该适应发光体的形状,与之紧密接触。而金属导体上的电极的多少、长短、大小也可根据需要设置。
本塑料冷阴极荧光灯的加工步骤是,先将金属导体安装在内壁涂敷有荧光粉的发光体的两侧,保证电极按要求插入到发光体的内部空间,然后将金属导体与发光体接触的地方用密封材料密封,保证金属导体和发光体之间没有空隙。最后,通过发光体上的抽气、灌注口,灌注所需少量水银。抽真空后灌注所需氩,氖等稀薄惰性气体并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建辉,未经林建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07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眼镜
- 下一篇:增亮型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