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底盘高度调节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83999.5 | 申请日: | 200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502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朱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彦飞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B60K1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底盘 高度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底盘高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驶在小区、公园时或是在路旁停车时,常需要越过一些减速带或是路坎或是人行道与公路之间的坎,由于有的车辆的底盘过低导致通过上述路坎时容易损坏车底部,虽然可以通过加高底盘的方式达到一劳永逸的作用,然而,车底盘如果固定的太高就会导致车在正常行驶时稳定性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根据通过路况来调节汽车底盘高度的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升降器高度来改变纵臂与大梁之间的张角,由于纵臂与车轮直接连接,从而就实现了大梁相对于车轮的升高或降低,进而实现了底盘的升降,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汽车前、后轮分别安装在前悬架、后桥12上,前纵臂一端同前悬架连接,后纵臂一端同后桥连接,前、后纵臂的另一端与汽车大梁20连接;汽车传动轴36一端同动力输出轴连接,另一端同后桥12连接,设有底盘升降传动机构,其包括依次设在汽车传动轴离合器9上部的滑键5、滑槽6、齿轮7;在汽车传动轴一侧设有减速器8,减速器上设有从动齿轮13,从动齿轮13同汽车传动轴上的齿轮7对应,减速器上的从动齿轮带动减速器输出轴;纵臂23与大梁20之间设有升降器14,减速器的输出轴同升降器的传动轴连接。
为了防止底盘无限制的升降,在前、后纵臂和大梁之间还设有传感限位器25,传感限位器包括:外壳27和套在外壳内的活动杆33,在外壳内侧分别对应设有电阻板28和无电阻导电板29,在活动杆33上部两侧设有凹槽30,凹槽内安有触头分别同电阻板和无电阻导电板接触。
为了保证能在底盘升降到一定的高度时停止继续升降,无电阻导电板两端在设计时要比电阻板两端要短,这样触头一31、无电阻导电板29以及动力源通过导线形成的回路就可以在底盘升降到一定高度时因为触头1不接触无电阻导电板29而使电路断开。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底盘升降的高度,将电流表的读数对应升降的高度,这样触头二32、电流表、12V电源形成回路,通过在底盘升降过程中该回路电流的变化而了解到底盘的升降高度。
为了操纵离合器的啮合和脱离,本装置还设有控制杆1,控制杆1作用于滑槽6,并在其上设有调节松紧的丝杠螺丝3。
为了保证升降器能够稳定安装并灵活升降,在前纵臂和大梁之间的升降器14安装在上、下支架之间,上支架21固定在大梁20上,下支架22固定在前纵臂上。
在后纵臂和大梁之间还设有升降过渡架24,升降过渡架的一端同大梁20连接,另一端通过固定安装其上的下支架22同升降器14下部连接,升降器上部同固定在大梁上的上支架21连接,升降过渡架24上还设有弹簧寸架17,升降过渡架24通过安装在弹簧寸架17上的弹簧18同后纵臂连接。
升降器14同上、下支架都是活动连接。
为了保证离合器准确的啮合以及汽车传动轴上的齿轮同一侧减速器上的从动齿轮准确的啮合,在汽车传动轴离合器9上、下部分别设有滑动支架10和固定架2。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施方便,造价低廉,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底盘升降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前轮升降器在正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前轮升降器在上升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后轮升降器在正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后轮升降器在上升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传感限位器结构示意图
控制杆1、固定架2、丝杠螺丝3、发动机4、滑键5、滑槽6、齿轮7、减速器8、离合器9、滑动支架10、万向节11、后桥12、从动齿轮13、升降器14、转动轴15、车轮16、弹簧寸架17、弹簧18、悬架19、大梁20、上支架21、下支架22、纵臂23、升降过渡架24、传感限位器25、铰链26、外壳27、电阻板28、无电阻导电板29、凹槽30、触头一31、触头二32、活动杆33、导线34、轻质弹簧35、汽车传动轴36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彦飞,未经朱彦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3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