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尾气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85630.8 | 申请日: | 2009-05-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07086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岳国生;刘秀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樊群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F01N3/06 |
代理公司: | 襄樊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静月 |
地址: | 441003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尾气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矿用防爆柴油发动机的高温尾气的防爆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煤矿传统运输系统主要采用有轨运输,从工作面到地面需要安装绞车,每次运输时还需要摘挂钩,而且绞车提升速度缓慢,用时需多人操作,工作效率低。随着无轨胶轮车运输技术与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现代化新建矿井的内部开始越来越多的选用无轨胶轮车来进行辅助运输。由于井下工作环境的特殊要求,作为无轨胶轮车动力源的防爆柴油发动机必须解决尾气防爆和尾气排放污染坑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使矿用防爆柴油发动机的尾气得到降温、净化的防爆尾气处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箱体内有补水箱、气槽、洗气箱,气槽和洗气箱内有水位平衡隔板,洗气箱内有洗气管,连通气管经补水箱与气槽相连通,洗气管经水位平衡隔板上的孔与气槽及连通气管相连通,洗气管的下端布有小孔,洗气箱上部有与排气管相连接的排气孔。水位平衡隔板的下端有连通气槽和洗气箱的小孔。
所说的连通气管上可装有内充有填料的阻火器。
所说的补水箱上有补水箱进水口,洗气箱上有补水阀和水位计。
本实用新型在进气口位置连接阻火器,不但可以有效地消除尾气中所带的火星,还能防止将阻火器安装在水洗之后,容易被腐蚀和堵塞,以便减少维修的频率,并通过设置法兰盘可以方便的拆卸阻火器进行清洗。设置洗气箱水位计可以对洗气箱内的水位进行检测,防止洗气箱内水位过低。设置洗气箱补水阀可以对洗气箱内的水位进行补充,防止尾气水洗不充分导致尾气温度过高造成危险。设置气槽可以有效的防止水被倒吸进入发动机内而引发事故。当尾气通过阻火器时,其所带火星会被熄灭,进入补水箱中的连通气管后高温尾气会得到冷却,再经由气槽进入洗气箱内的洗气管中,经过水洗后尾气得到充分的降温和净化,最后由排气管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由法兰盘1、阻火器2、连通气管3、补水箱4、补水箱进水口5、洗气箱补水阀6、洗气箱水位计14、气槽7、洗气箱8、洗气管9、洗气箱排水阀10、水位平衡隔板11、排气管罩12和排气管13组成。阻火器2与法兰盘1由螺钉连接并固定在整个箱体的进气口15处,阻火器2为内充有填料的管道连接件。
废气经过阻火器2进入位于补水箱4中的连通气管3里,补水箱4中注满冷水可对进入连通气管3的废气起到冷却作用,而后废气通过连通气管3进入气槽7内,再由气槽7进入洗气箱8内的洗气管9进行水洗,洗气管9下端即浸入水中的一端布满小孔,防止处理尾气时出现喷水现象,经过水洗后的废气经洗气箱8上部排气孔进入排气管13排出。补水箱4与洗气箱8之间由洗气箱补水阀6连接,通过洗气箱水位计14对洗气的水位进行检测,当洗气的水位降低时可以开启洗气箱补水阀6进行补水。气槽7与洗气箱8之间设有水位平衡隔板11,水位平衡隔板11下部开有一个小孔,以便保持气槽7和洗气箱8内的水位相平。
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由进气口15进入尾气处理装置后,经由安装在法兰盘1上的阻火器2对尾气中的火星进行阻隔,由于通过阻火器2的尾气温度较高,当尾气通过安装在补水箱4内的连通气管3时,补水箱4内的冷水可以对尾气进行降温,然后尾气通过气槽7再进入位于洗气箱8内的洗气管9中,洗气管9的一端浸在水中,其上布满小孔用于防止水洗时出现喷水现象,经过充分水洗后尾气由排气管罩12内的排气管13排出。水洗过程中会消耗一定量的水,设置洗气箱水位计14和洗气箱补水阀6对洗气箱8内的水位进行及时检测和补充。补水箱内的水通过补水箱进水口5进行补充。洗气箱8与水槽7由水位平衡隔板11隔开,水位平衡隔板11的下部开有小孔,用于平衡洗气箱8和水槽7内的水位。洗气箱8内的水通过洗气箱排水阀10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樊群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襄樊群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56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