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88158.3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30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梅伟;王祥善;王爱国;郭润栋;李红星;王春萍;王春丽;朱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祥善 |
主分类号: | A61B17/80 | 分类号: | A61B17/8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450052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加压 接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四肢骨干骨折、畸形矫正,尤其适用于骨不连等手术复位内固定的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
背景技术
自从1958年初,AO归纳四项治疗原则以来,坚强内固定应用钢板固定已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然而,钢板固定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干扰了骨折端及软组织的血运,直到限制接触型动力加压钢板和桥连钢板出现对骨折端及软组织血运干扰明显改善,但临床上仍有很多不理想的病例,且对骨折远近端正常骨质血运干扰太大,易发生微骨折,影响骨折的愈合,而且目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术后康复时间缩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要求更少的干扰骨折端及软组织的血运,至此,更好保证骨折端及软组织的血运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血运干扰少、稳定性良好的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包括非接触型接骨板基体,沿接骨板基体的长轴线方向、以间隔均布的排列方式设置有n个动力加压孔和n+1个凸起式点接触面,在接骨板基体的两侧长边处、以垂直于接骨板基体平面的方式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稳定齿;所述稳定齿的齿尖朝向与点接触面的凸起同向,且高度与点接触面的凸起高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动力加压孔为椭圆孔,其长轴线与接骨板基体的长轴线平行且共轴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1、动力加压孔与动力加压单位的钉孔相同,在接骨板基体(钢板)的长轴上,它允许拉力螺钉倾斜角度达80°。它是对称性的,在螺钉头遇到钉孔水平的延伸时,利用力的向量指向骨折线方向的优点提供额外的轴向加压。
2、点式接触面大大减少了接骨板与骨质的接触,有效的改善了骨膜及皮质骨的血供,所谓的由“应力遮挡”造成的骨质疏松已不复存在。钢板所造成的骨质疏松已被证明是由最初的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性坏死,从而诱发相应的骨再塑形。很好的避免了紧密贴附的钢板造成在其下面皮质的坏死和直接相邻骨折处的表浅层的骨质迟缓愈合。
3、稳定齿状凸和非接触型接骨板基体一方面为本实用新型的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与骨骼接触的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为骨折复位后骨折达有效复位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对于控制长度、轴线和旋转,都提供良好的稳定,为“绝对的稳定”造成最完美的愈合(这种愈合产生于骨折精确复位后直接的血管型连接)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实施例(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包括非接触型接骨板基体4,沿接骨板基体的长轴线方向、以间隔均布的排列方式设置有四个动力加压孔2和五个凸起式点接触面1,在接骨板基体的两侧长边处、以垂直于接骨板基体平面的方式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稳定齿3;所述稳定齿3的齿尖朝向与点接触面1的凸起同向,且高度与点接触面的凸起高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动力加压孔2为椭圆孔,其长轴线与接骨板基体的长轴线平行且共轴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祥善,未经王祥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81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式下肢防旋鞋
- 下一篇:一种颈椎前路的椎体撑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