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穿梭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88363.X | 申请日: | 2009-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12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宏;马颖;赵瑛;张志红;陈剑;李百强;曹红范;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2D18/06 | 分类号: | B22D18/06 |
代理公司: | 洛阳明律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卢洪方 |
地址: | 30019***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梭 造型机 法线 布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铸造自动化造型线设备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一种转盘 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
背景技术
“V”法造型是一种物理成型的铸造方法,又称真空密封造型。它的基本 原理是在特制的砂箱内,填入无水无粘结剂的干砂,用塑料薄膜将砂箱密封后 抽成真空,借助铸型内外的压力差使型砂紧实和成型。
“V”法造型与传统的造型方法相比,具有铸造铸件表面光洁,尺寸精度 高,工艺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金属利用率高,旧砂处理回用简便等特点, 特别适合薄壁铸件和一些表面不太复杂的大型铸件的制作,如:浴缸、火车摇 枕、叉车配重等。
随着人们对“V”法造型认识的增加和对“V”法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V” 法造型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V”法造型的特点所致,其生产 中人工的参与较多,以往的造型设备都相对简单,一般生产线均为造型采用造 型机单机造型,其它工序如翻箱、合箱等,均由人工完成,由于“V”法生产 的多为中大件产品,从几吨到十几吨不等,相应的造型后砂箱的质量也很大, 因此工人的劳动强度很高。生产手段的落后,也造成生产率低下和产品质量不 稳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这种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 的生产需要,他们迫切要求能够有新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V”法造型设备, 来满足生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穿梭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使“V”法造 型设备由过去的单机生产模式,改变为自动化造型线生产模式。这不仅提高了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使生产人员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穿梭式造型机“V”法 线布置,包括上箱振动小车、下箱振动小车、覆膜装置、吸膜台、砂斗、上箱 雨淋加砂装置、下箱雨淋加砂装置、下箱起模装置、上箱起模装置、上箱翻箱 机、下箱翻箱机、合型转运车、举升台、铸型输送辊道、空箱返回辊道,吸膜 台、覆膜装置位于砂斗的一侧,与上下箱覆膜工位处于一条中心线,吸膜台位 于覆膜工位的外部,覆膜装置取膜工位位于吸膜台上方,两个覆膜工位分别位 于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进口端上方。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 的出口端位于上箱翻箱机和下箱翻箱机下部起模工位;上箱起模装置和下箱起 模装置位于起模工位处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下方;上箱雨淋加砂装 置和下箱雨淋加砂装置分别安装在砂斗的下部,上箱覆膜工位和下箱覆膜工位 与上箱起模工位和下箱起模工位中间的上箱加砂造型工位和下箱加砂造型工 位的上方处;上箱翻箱机、下箱翻箱机、上箱起模装置、下箱起模装置和合型 转运车均位于砂斗的另一侧;上箱翻箱机和下箱翻箱机的放箱工位位于合型转 运车接箱位置的上部;空箱返回辊道的进口端与落砂栅格紧邻,出口端紧邻下 箱覆膜工位;落砂栅格位于空箱返回辊道和铸型输送辊道的中间,铸型输送辊 道的出口端紧邻落砂栅格,进口端在合型转运车旁边,铸型输送辊道为双层辊 道,两端由举升台相连,在铸型输送辊道上设有铸型托盘。
上有铸型托盘,两端由举升台相连。
本实用新型利用PLC程序控制,根据生产程序自动运转,整个过程无须人 工干预,生产灵活方便,高效快捷,只需在个别需要人工处理的工位设置相应 的操作人员,进行工序操作即可。整个生产线的布置,实现了“V”法造型造 型圈的自动化运行,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实现了”V”法造型从单机手工造型到自动化的跨越。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箱振动小车,2、下箱振动小车,3、覆膜装置,4、吸膜台, 5、上箱雨淋加砂装置,6、下箱雨淋加砂装置,7、砂斗,8、上箱起模装置, 9、上箱翻箱机,10、合型转运车,11、下箱翻箱机,12、下箱起模装置,13、 举升台A,14、铸型输送辊道,15、空箱返回辊道,16、举升台B,17、落砂 栅格。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
如图所示:本例实施主要由上箱振动小车1、下箱振动小车2、覆膜装置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83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