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异型多棱刻槽钻杆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0378.X | 申请日: | 2009-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050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孙玉宁;王永龙;李帜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17/2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聚才 |
地址: | 454000河南省焦作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型 多棱刻槽 钻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钻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松软煤层、突出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异型多棱刻槽钻杆。
背景技术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煤与瓦斯突出煤层需要在采煤之前对煤层中的瓦斯进行抽采,抽采煤层中的瓦斯需要在煤层中施工抽采钻孔,普遍采用的钻杆有两种,一种是靠钻机旋转动力排渣的螺旋钻杆(机械排渣钻杆),一种是靠流体排渣的光面圆钻杆(流体排渣钻杆,流体包括气流和水流),使用光面钻杆时在“钻穴”(打钻过程因瓦斯压力、地应力、钻杆扰动力、煤体松软等因素共同造成的直径远大于钻孔理论直径的准充填型洞穴)区排渣通道易出现堵塞,进而出现夹钻、丢钻等现象,难以实现深孔钻进;使用螺旋叶片钻杆时因消耗钻机的动力过大,易出现吸钻、卡钻等现象,难以实现深孔钻进。
已公开的中国专利实用新型“突出煤层扒孔降温钻具及其钻进方法”,专利公开号为CN101131069A,采用在光面圆钻杆刻螺旋槽或摩擦焊接平置钢板的两种办法,在松软煤层中打钻具有一定效果,但打钻深度仍然不令人满意。当前实施的对称三棱状钻杆在松软煤层打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当前生产的棱状钻杆并没有根据钻杆的排渣原理进行技术参数优化设计,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钻,造成钻杆无法转动,而出现丢钻杆的现象,给矿方带来了损失和安全隐患,另外,因钻杆接头的强度与联接方法不够科学,容易出现在煤层钻进过程中,卡钻、接头断裂的现象,其使用效果和打钻深度仍达不到理想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刻槽钻杆与棱状钻杆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及弊端,根据多棱截面刚体在松散煤渣中旋转引起旋涡流动和在其表面刻制螺旋槽能够辅助排渣散热的原理,提供一种钻孔效果好、打钻深度深、施工效率高的用于松软煤层钻进的异型多棱刻槽钻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异型多棱刻槽钻杆,由中空的杆体和连接件组成,所述杆体截面外轮廓由直线段和弧线段组成,直线段与弧线段间隔设置、首尾相互连接且数目相等。
所述杆体表面设有螺旋槽,螺旋槽在杆体截面外轮廓直线段的中间部分间断设置。
所述连接件包括分别设在杆体两端的凸连接件和凹连接件,凸连接件和凹连接件均由左、右两段组成,凸连接件右段和凹连接件左段外部结构均与杆体内部空腔结构相同并分别与杆体过盈配合插接,凸连接件左段外部结构与凹连接件右段内部结构相同,凸连接件左段和凹连接件右段对应处设有插销孔,凹连接件右段外部结构与杆体外部结构相同。
所述凸连接件右段和凹连接件左段外圆周表面均匀设有若干个浅槽。
所述连接件包括分别设在杆体两端的凸连接件和凹连接件,凸连接件由左、右两段组成,凸连接件右段外部结构与杆体外部结构相同并与杆体通过摩擦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凸连接件左段外部结构与凹连接件内部结构相同,凸连接件左段和凹连接件对应处设有插销孔,凹连接件外部结构与杆体外部结构相同且两者通过摩擦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件包括分别设在杆体两端的凸连接件和凹连接件,凸连接件由左、中、右三段组成,凸连接件右段外部结构与杆体内部空腔结构相同并与杆体过盈配合插接,凸连接件中段外部结构与杆体外部结构相同,凸连接件左段为圆锥形外螺纹结构,凹连接件由左、右两段组成,凹连接件左段与与杆体内部空腔结构相同并与杆体过盈配合插接,凹连接件右段内部空腔为可与凸连接件左段螺接配合的圆锥形内螺纹结构。
所述凸连接件右段和凹连接件左段外圆周表面均匀设有若干个浅槽。
所述连接件包括分别设在杆体两端的凸连接件和凹连接件,凸连接件和凹连接件均由左、右两段组成,凸连接件右段和凹连接件左段外部结构与杆体外部结构相同并分别与杆体通过摩擦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凸连接件左段和凹连接件右段分别为可配合连接的圆锥形外螺纹结构和圆锥形内螺纹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03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