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2537.X | 申请日: | 2009-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46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魏套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套群 |
主分类号: | H01R13/187 | 分类号: | H01R13/187;H01R13/19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9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 电极 电源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电器附件特别涉及一种电源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的提高、家庭拥有常用几种电器外还会拥有空调、电烤箱、微波炉、热水器、洗碗机等。根据国家多年的抽查产品合格率仅二成左右产品普遍存在着技术、质量和安全问题。产品急需创新和改进。由于电源插座的频繁使用和大功率电器进入千家万户,致使电源插座靠自身弹性弱、易变形、复位难和不能满足多种电器使用的要求,造成插座和插头接触不良,新的紧,使用一段时间后松,拔出力不均匀、功率小、电阻大、发热严重时起火烧坏插座与插头或各种电器,同时也是造成大量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它不但给国家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给人们生活工作用电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夹持力特别大,导电性能特别好,弹力持久。使用寿命特别长,而且质优价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接触不良时断时通,功率小造成的寿命短,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特别适用于大功率电器和多种插头使用如扁的、圆的、宽的,厚的、薄的。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市场零售价在10元左右,但它优于20元的同类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包括座体、安装板、内部连接片,输入接线片,它具有多种电源插头通孔面盖以及设在座体内的电极黄片组件,所述的电极簧片组件由两片电极片、板簧、小卡片和改进后一侧电极片上设的输入接线片,通过另一侧电极片的窗口卡在缝隙里把小卡片卡在缝隙里,压平小卡片上的斜片,一侧电极片的钩片正好挡住小卡片不外出,板簧卡在电极片上,一侧电极片上设有一窗口,窗口下部设有一缝隙,缝隙下设有一凹沟,另一侧电极片上设有两个三角型凹槽,板簧卡在一侧电极片上两个三角型凹槽和另一侧电极片窗口缝隙的凹沟里。
上述的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簧为弧形。
上述的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一侧电极片还设有钩片。
上述的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一侧电极上还设有凸台。
上述的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一侧电极片和另一侧电极片上设有加强筋。
上述的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一侧电极片上还设有输入接线片。
上述的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一侧电极片上设有内部连接片。
上述的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板簧组件还包括小卡片,小卡片上设一斜片。所述的电极板簧组件还包括连接片,所述的连接片的两端各设一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弹簧夹电极电源插座的电极板簧组件,增强了电极板簧组件的夹持力,延长了电源插座的使用寿命,从根本上改善了电源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接触,保证了电源插座的导电性能。特别适用于多种插头。
本实用新型由于弹簧的夹持力大,弹力持久,稳固性能好,所以拔出力保持长期均匀,经过多次实验证明,弹簧夹的夹持力可达0.6公斤以上而在实际使用中,弹簧夹的夹持力在0.45-0.5公斤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接点电阻几乎为零,虽然制作工艺和组装工序有所增加,但远远不能低于它的高使用值,使用寿命超出国家标准一万个行程30倍还多,导电电流在10A-25A时弹簧夹的温度不超过0-60度,因弹簧的伸缩标准在80万次左右,本技术就是采用弹簧驱动。由于弹簧的能量弹簧夹电极的夹持力还能随温升而在增大,无形中导致良性循环并从结构上保证了电极的高强度,高弹性和活动性。
本实用新型适合大功率电器,如电磁炉、电炉、空调,电热水器和洗碗机等,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极簧片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极簧片组件2的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极簧片组件2的另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小卡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板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安装平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极板簧组件另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套群,未经魏套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25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