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蜗轮蜗杆式带动力回转支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2687.0 | 申请日: | 2009-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7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于永;高翠英;闫平海;吕旭林;杨勇波;周跃良;徐代友;王力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承信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9/00 | 分类号: | F16C19/00;F16H1/16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吕爱萍 |
地址: | 473000 河南省南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蜗轮 蜗杆 动力 回转 支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回转支承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负载转向使用的蜗轮蜗杆式带动力回转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技术中,用于重型平板汽车等机械设备转向的回转支承系统,通常是由单油缸并采用曲柄连杆结构形式直接带动回转支承实现转向,由油缸提供转向扭矩,由于配套设备自身及其所承负的载荷全部由回转支承来承受,连接构件非常笨重。而且,这种回转系统的转向角度取决于油缸活塞杆的长度,当要求转向角度大时,活塞杆就必须加长,由此导致整个转向机构在配套设备上占用的体积很大,并相应增大设备整体体积。同时,由其传动结构特性决定,回转支承始终处于非匀速转动状态,由此带来设备转向平稳性差、动力负荷不均、效率低等缺陷。特别是由于连杆结构本身存在死角,最大回转角小于±90°,导致该回转机构的适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不能在回转角度等于或大于±90°的场合使用。截止目前,还没有能够适应各种负载支承回转设备要求,结构较为理想的带动力回转支承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用各类设备负载回转配套,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体积小、扭矩大的蜗轮蜗杆式带动力回转支撑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由支撑座体、回转支承组件、蜗轮蜗杆传动副和驱动马达组成,其中,回转支承组件安装连接在支撑座体的下部,蜗轮蜗杆传动副位于支撑座体内,并分别与回转支承组件和支撑座体连接,蜗轮蜗杆传动副的动力输入端与驱动马达连接并连动。
所述回转支承组件由相互套装连接的支承外圈和支承内圈组成,支承内圈通过紧固连接件与支撑座体连接,支承外圈和支承内圈之间设有1~3个滚道,滚道内装有滚动体。
所述蜗轮蜗杆传动副由相互啮合的蜗轮齿圈和蜗杆构成,蜗轮齿圈与支承外圈固定套装连接并一起转动,蜗杆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在支撑座体内的一侧部位,其动力输入端与驱动马达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蜗轮蜗杆传动副采用直线环面蜗杆传动或平面一次包络环面传动或渐开线一次包络环面传动或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结构。
所述滚道采用轴向或径向或轴向与径向混合布置结构。
所述滚动体采用滚珠或滚柱或滚珠与滚柱混合布置结构。
所述支承内圈采用整体结构或上下两半对合结构。
所述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蜗杆之间连接有行星减速器。
按照上述方案制成的蜗轮蜗杆式带动力回转支承装置,其结构设计合理,由于采用了蜗轮蜗杆传动,彻底解决了现有油缸转向机构转向存在角度限制的缺点,而且蜗轮蜗杆传动采用了环面蜗杆传动,大大提高了承载能力,传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另外,在驱动马达及蜗轮副之间增设了行星减速器,可以增大整个装置的传动比,从而可以输出更大的转向扭矩。该装置回转角度范围大,可以大于360°,不仅适用于大型平板机动车的回转支承,还可用于其它设备的回转支承配套,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体积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各标号分别为:支撑座体1、蜗杆2、行星减速器3、驱动马达4、支承内圈5、支承外圈6、蜗轮齿圈7、滚道8、滚动体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承信齿轮传动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承信齿轮传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26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额定电压6~35kV风力发电用软电缆
- 下一篇:一种宽幅卷材连续辐照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