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落井儿童救助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3267.4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8967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强劲 | 申请(专利权)人: | 强劲 |
主分类号: | A62B99/00 | 分类号: | A62B9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戚 欢 |
地址: | 130022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儿童 救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救助技术领域,特点涉及一种落井儿童的救助装置。
背景技术
儿童落井一般出现在农村的灌溉机井和城市建筑工地的施工井中,这两种井的数量较大,如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落井。大口径的水井比较好救人,可以直接下去打捞,但直径较小的建筑工地井或农村机井,大型救助工具没有用武之地,人力救助也往往无从下手。落井者大多是年幼的儿童,没有自救能力,即使扔下绳子,自己也无法系住身体。
目前儿童落入细井后,由于救援人员无法下去直接救助,一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救助,一种方法是用长杆前面绑上钩子,用钩子勾。这种方法一是容易勾伤人体,二是往往勾不住,中途掉下来,更危险。第二种方法是用人力或大型挖掘机,从井旁深挖土直至挖到小孩身体下部的井壁,然后破开井壁,救出小孩。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有时可能时间来不及。还有时这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但总的来说都不是合理的救助方式。
根据专利检索,目前有三项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专利,其中申请号:CN200620009340.1和CN200620009597.7为赵小强申请的筒体式水井救生器,人体需从筒体侧部开口进入筒内,它不适合被卡在井中的儿童使用,因为它无法打开侧门。另一项申请号:CN200620136121.X为郭云民申请的剪刀勾式井下救援工具,它是通过用两个平勾挂住人体头部提拉的方式进行求援的,此方式虽可救人,但容易伤及颈椎,具有人性化程度不足的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快捷、可以安全实施的落井儿童救助装置。
针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设计的:一种落井儿童救助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救助杆18、主绳23、辅绳24、上拉杆3、救助器头部装置组成,其中救助器头部装置设有直径可以调解的撑带片8,在撑带片8的内侧设有可以兜住人体的扁带圈部7,扁带圈部7用皮筋16缠在撑带片8的内侧,所述的扁带圈部7的扁带端部4穿过下拉杆6的进出孔后与主绳23相连,在下拉杆6内设有扁带逆止器,扁带逆止器拉环5与辅绳24相连。所述的上拉杆3上设有与救助杆18相连的连接螺纹1和紧杆孔2,所述的下拉杆6上设有与撑带片架10相连的转轴12,紧固螺母11,所述的扁带圈部7用不干胶带缠在撑带片8的内侧,所述的撑带片架10和上拉杆3上分别设有供救助器水平使用时与水平支撑件21相连的固定孔9和15,同时备有紧杆器19,穿带片20和刀片22三种作为安装工具用的附件,所述的救助器头部装置上设有摄像头14和通话器13,所述的撑带片8上设有撑带片直径调节孔17。
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可以附着人体扁带圈的圆环形撑带片,把撑带片经过井壁和人体间很小的间隙套入人体下部,再通过主绳拉动扁带端部,扁带圈收缩后兜住人体胸部,达到救人目的。本救助器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成本较低,定型生产后,可配备给消防急救等部门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紧杆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穿带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水平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绳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刀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辅绳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螺纹,2.紧杆孔,3.上拉杆,4.扁带端部,5.扁带逆止器拉环,6.下拉杆,7.扁带圈部,8.撑带片,9.固定孔,10.撑带片架,11.紧固螺母,12.转轴,13.通话器,14摄像头,15.固定孔,16.皮筋,17.撑带片直径调节孔,18.救助杆,19.紧杆器,20.穿带片,21.水平支撑件,22.刀片,23.主绳,24.辅绳。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强劲,未经强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32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