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器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94141.9 | 申请日: | 200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91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林恒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恒源 |
主分类号: | F24H3/04 | 分类号: | F24H3/04;F24H9/18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吉利专利事务所 22206 | 代理人: | 张绍严;王大珠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类,特别涉及一种电热器,尤指一种具有聚热、散热且藉由热空气上升原理达到电热吹风功效的电热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电热器对目前许多人来说已经成为必备电器,尤其于冬天或是气温骤降时,都必须靠电热器来保持人体的体温,以防止着凉,而以较为年长的长辈更因为身体的虚弱而更需要电热器来保持身体的体温,早期气温过低至威胁到人体健康时,多以炉灶或木炭取火方式来进行提高温度,使人体体温不致于随天气气温而随之变化,然而此种取暖方式虽可达到取暖效果,但成效不彰,热气的散发只限于炉灶或木炭前方范围,且必须随时加炭以保持火炉持续燃烧,其中重要一点即是具有剧毒于其中,亦容易因此中毒,危险程度极高。
时代的变迁以及科技不断的进步,取暖方式已是电器产品得以达成的目的,市售电热器可说是琳琅满目,但吹风的效果亦有所不同,加热方式也有所不同,装置的差异也影响到电热器整体使用的效果,一般已有电热器内部的风道多为一直线信道,即单单通过风压方式将热器送出,而并不具有可聚热的效能,若当于高温的暖气下,仅仅能靠该电热器本身的加热功率来使该电热器发出更高的热能,因此,为达成使用者需求,往往造成浪费电力的问题。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器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本体内部收容有一为S字形的风道,该风道于该本体底部处设有入风口,该风道于该本体顶部处设有一出风口,该风道于该入风口处系设有一可将风导入风道内的导风组件,且该风道内设有至少一加热单元,加热单元为石英加热管。
而邻接于该风道内壁且邻近该加热单元处设有至少一热能转换组件,该热能转换组件为金属材质,且该热能转换组件于内设有供风通过的通道,当风经由该导风组件进入该风道时,因为该等加热单元所产生的近红外线辐射热能,该热能则藉由该热能转换组件将其吸收,以达聚热效果,而后风再经由该通道将该热能送往出风口处,达到散热功效;藉由上述技术,可针对原有电热器所存在的风道多为一直线信道,即单单通过风压方式将热气送出,而并不具有可聚热的效能,若当于高温的暖气下,仅仅能靠该电热器本身的加热功率来使该电热器发出更高的热能,因此,为达成使用者需求,使电力浪费于的问题加以突破,本实用新型通过该S字形风道将由加热单元所产生的热空气藉由热空气上升原理加速热空气导向,且经由热能转换组件得以接收由加热单元所产生的热能,再经由通道的风力将该热能带走,藉此达到聚热及散热的功效的实用进步性。
前述的电热器的结构,其中该本体底部还设有可供移动的滚轮;该入风口处设有一导风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该风道字形态样可将由加热单元所产生的热空气藉由热空气上升原理加速热空气导向,且经由热能转换组件得以接收由加热单元所产生的热能,再经由通道的风将该热能带走,藉此达到聚热及散热的功效,并且藉由该加热单元的设置,得以将由入风口进入的风产生切风现像提高出风及加热效率,亦有节省能源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能于风道内流动的流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热能转换组件聚热散热的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及附图2所示,系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及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电热器系包括有:
一于内部界定有一供收容一风道11的本体10,该风道11于该本体10底部处系界定有入风口111,且该风道11于该本体10顶部处系界定有一出风口112,而该风道11于入风口111处系设有一可将风导入风道11内的导风组件12,再者,该风道11态样系可为S字形;
至少一设于该风道11内的加热单元13,该加热单元13系为石英加热管;
至少一邻接于该风道11内壁且邻近该加热单元13处的热能转换组件14,该热能转换组件14系为金属材质,且该热能转换组件14于内系界定有供风通过的通道1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恒源,未经林恒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41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