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中冷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94308.1 | 申请日: | 200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8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余民;于红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00 | 分类号: | F28D1/0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中冷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散热系统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中冷器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为了散热需要,要充分利用迎面风,散热器和中冷器都装在车的前面,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器的后面还装有风扇和护风圈,这使得它们的厚度增加。中冷器和散热器前后叠加在一起,经过前面中冷器的空气温度会升高,再流经后面的散热器时,会使散热效能下降。再者,随着汽车配置和性能的不断进步,需要在有限的机舱内布置的装置和总成也越来越多,如何用有限的空间布置尽可能多的零部件成了汽车设计师需要面对的问题。那么把中冷器和散热器在同一平面左右或上下放置呢?这首先需要两套固定系统,难以寻找理想的固定点。经有限元分析,其应力分布、疲劳强度和寿命远不如一体式的好。再加上前面还要布置冷凝器,这使得冷却模块的布置和固定相当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一种新型中冷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型中冷器结构,其特征为:它由中冷器与散热器组成,中冷器与散热器为一体,中冷器气腔与散热器水室中间安装有隔板和密封垫,散热器一端的有进水口,另一端有出水口,中冷器侧的一端有进气口,另一端有出气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洁实用,一器多能,整体刚度好;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在整车中安装方便;节省车内空间;与其它方式相比,风阻小,散热效率高;减轻整车重量;降低成本,经济性好;便于安装风扇电机,车内管线顺畅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中冷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3位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种新型中冷器结构,其特征为:它由中冷器1与散热器2组成,中冷器1与散热器2为一体,中冷器1的气腔与散热器2的水室中间安装有隔板7和密封垫8,散热器2一端有进水口3,另一端有出水口4,中冷器1一端有进气口5,另一端有出气口6。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冷器1与散热器2的组合结构,其特点是组合结构的两侧分别为独立的整体,即中冷器1的气腔与散热器2的水室中间虽然有隔板7,但在工艺上是一次注塑成型的;若是金属件,则水室和气腔是与隔板7焊接在一起的;组合结构的芯部同样连为一个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的相对两侧分别有水室和气腔,散热器2一侧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4,冷凝器侧有进气口5和出气口6,内有隔板7分隔和密封,隔板7把看似一个整体的结构分成了有相互独立功能的中冷器1和散热器2。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与冷却液和气体在结构内流动方向无关。
上文结合附图已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违背本实用新型概念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其他变换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43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成像系统的换气和冷却装置
- 下一篇:用于改善的玉米麸质脱水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