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田采油井分层测试泵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4461.4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4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樊庆海;安永民;樊庆新;杨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樊庆海;杨玉军 |
主分类号: | E21B47/06 | 分类号: | E21B47/06;F04B47/0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陈宏伟 |
地址: | 138001 吉林省松原***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田 油井 分层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田采油井分层测试泵,用于油井分层测试,属于油田油井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井分层测试主要有分层测压和产液剖面测试,这两种测试是油田开发重要的监测手段,应用广泛,目前使用的分层测试方法很多,如普遍应用的分层测压是按测试层段数,用管柱连接相应数量的封隔器、测压管(内装压力计)下入井筒内,用地面泵罐车打压涨封实现。普遍应用的产液剖面测试是用专用的测试仪器由专业测试队进行;二者结合在一起同时测试压力和产液剖面的方法也有,但工艺管柱复杂,主要应用抽油管柱、普通抽油泵、封隔器、测压管(内装压力计)、压电开关等,仍需要泵罐车打压涨封,由于一次测试起下作业次数多,成本较大,无法普遍应用。
从测压资料质量和应用价值看,通常的分层测压由于测前处于停井及作业状态,无法准确测得反应近井区储层特征的续流段,难以解释储层渗流模型,只能用晚期段资料解释地层压力和少量储层参数,效益比较低,亟待找出更好的分层测试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田采油井分层测试泵,通过此泵应用,改变分层测试方式,降低测试成本,提高分层测试资料质量,并具有普遍推广应用的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由上接头、过渡杆、活塞头、上游动凡尔球、上游动凡尔座、过渡节、内泵筒、活塞体、下游动凡尔罩、下游动凡尔球、下游动凡尔座、活塞尾、O型圈、底部凡尔罩、底部凡尔球、底部凡尔座、芯子、下接头构成分层测试泵,其中:外泵筒套在内泵筒的外部与上接头连接,外泵筒与内泵筒之间构成外环形通道,内泵筒上部设有通孔与外环形通道连通;内泵筒下部连接底部凡尔罩、芯子与下接头连接成组合件,形成了进液孔至内泵筒的进液通道及外部环形通道与泵底部连通的侧孔,芯子上部与底部凡尔罩丝扣连接,下接头与外泵筒丝扣连接,以上连接支撑关系形成了内外泵筒间环形通道,构成泵活塞以上至泵下的一个高压支路。
本实用新型的测试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组合管柱结构:抽液管柱+分层测试泵+涨封活塞+测压管+压差封隔器+测压管+压差封隔器+测压管+丝堵。
测试步骤:
1、正常生产阶段:井筒内液由测试泵进液孔进入泵内腔,泵向上排液,举升液由连通孔进入外环形通道(涨封通道),通过下部侧孔进入泵下涨封活塞以上管柱内,涨封活塞未打开前,活塞以下是空管柱,封隔器不涨封。涨封活塞以上管柱充满后,泵举升液由抽油管柱排出井口,实现正常生产,此时可测得稳定的分层流压。
2、憋压涨封:当井筒内动液面正常后,关井口生产闸门,开抽憋压,井口压力达到设计压力时,涨封活塞剪钉在活塞上下压力差作用下打开,涨封活塞以下管柱进液,此时压差封隔器在油管内与油管外环形空间压差作用下涨封,封隔各油层,开始分层测试。
3、测分层压力和产液剖面:涨封后停井测各层段压力恢复数据;涨封后开井一段时间可测得一段产液量和含水。
4、由于此泵功能,还可实现附助一定的井下工具开展全井段产液剖面测试和堵水等功能。与其它测试方法比,同样效果条件下成本最低。
5、此泵经过实际应用,已实现分层测试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改变传统的分层测试方式,提供了分层测试工艺管柱及相应测试方法,可实现从正常生产流压状态下开始停井测分层压力恢复,可获得标准的压力恢复曲线,此压力恢复曲线可准确解释储层渗流模型,及该模型下所有储层参数,涨封条件下开抽可获得准确的部分层段的产液量和含水。利用抽油机抽吸压力与井筒内压差地面人工憋压涨封,减少了泵罐车涨封步骤,减少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图;
1、上接头;2、过渡杆;3、外泵筒;4、活塞头;5、上游动凡尔球;6、上游动凡尔座;7、过渡节;8、内泵筒;9、活塞体;10、下游动凡尔罩;11、下游动凡尔球;12、下游动凡尔座;13、活塞尾;14、O型圈;15、底部凡尔罩;16、底部凡尔球;17、底部凡尔座;18、芯子;19、下接头;20、外环形通道;21、内腔与外环形通道上部通孔;22、外环形通道与泵下管柱连通侧孔;23、测试泵进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上接头1、过渡杆2、外泵筒3、活塞头4、上游动凡尔球5、上游动凡尔座6、过渡节7、内泵筒8、活塞体9、下游动凡尔罩10、下游动凡尔球11、下游动凡尔座12、活塞尾13、O型圈14、底部凡尔罩15、底部凡尔球16、底部凡尔座17、芯子18、下接头19构成,其中:外泵筒3套在内泵筒8的外部与上接头1连接,外泵筒3与内泵筒8之间构成外环形通道20,内泵筒8上部设有通孔21与外环形通道20连通;内泵筒8下部连接底部凡尔罩15、芯子18与下接头19连接成组合件,形成了进液孔23至内泵筒8的进液通道及外部环形通道20与泵底部连通的侧孔22,芯子18上部与底部凡尔罩15丝扣连接,下接头19与外泵筒3丝扣连接,以上连接支撑关系形成了内外泵筒间环形通道,构成泵活塞以上至泵下的一个高压支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樊庆海;杨玉军,未经樊庆海;杨玉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44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测井地面或井下信号接收电路
- 下一篇:油田专用新型水套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