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自动转卸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4862.X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3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冬;魏野;赵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52 | 分类号: | B65G47/52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自动 转卸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自动转卸机,是汽车总装车间不同的机械化输送系统之间的车身自动转卸设备,属于机械化输送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主要有人工转卸、半自动转卸和单一品种车型的自动转卸。这一直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现有自动转卸机技术的主要缺陷在于可靠性差,同一条生产线生产多种车型时,由于车身重心位置不同而使得升降装置受力不平衡,经常出现运行卡阻,甚至损坏设备的现象;无法可靠地完成自动转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自动转卸机,其实用范围广,实现了机械化输送过程的全自动化;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转卸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车身自动转卸机,由固定支架、随行装置、升降装置、升降框架、伸缩定位装置、限位装置、支架系统、盖板系统、气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升降装置上的传动链轮为双链轮,分别布置在两侧,每侧各有两条牵引链分别反方向固定并啮合在同轴的前后两个传动链轮上;随行装置上的气动控制阀是一个三位五通电磁阀;伸缩定位装置的前端是一个具有8个导向轮的导向装置,导向装置的后端与气缸铰接,铰链里面安装一个关节轴承,导向装置前端与定位轮螺栓连接;伸缩定位装置用螺栓固定在随行装置上,升降装置通过升降导向轮组支撑在随行装置垂直轨道上,上、下极限位置均有限位装置,随行装置带走轮在转挂机固定支架上往复行走。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实用范围广,如车身的尺寸和重量均较大、地面板式输送机较宽;实现了机械化输送过程的全自动化;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转卸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B-B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所示,车身自动转卸机,由固定支架、随行装置1、升降装置2、升降框架3、伸缩定位装置4、限位装置、支架系统、盖板系统、气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升降装置上3的传动链轮为双链轮,分别布置在两侧,每侧各有两条牵引链分别反方向固定并啮合在同轴的前后两个传动链轮上;随行装置1上的气动控制阀是一个三位五通电磁阀;伸缩定位装置4的前端是一个具有8个导向轮的导向装置,导向装置的后端与气缸铰接,铰链里面安装一个关节轴承,导向装置前端与定位轮螺栓连接;伸缩定位装置4用螺栓固定在随行装置1上,跟着随行但不升降;升降装置2通过升降导向轮组支撑在随行装置1垂直轨道上,上、下极限位置均有限位装置,即可随行又可升降。随行装置1带走轮,在转挂机固定支架上往复行走。
当空中输送线把车身输送到位,并下降到一定高度;这时转卸机上升,接下车身。伸缩定位装置4伸出,并与地面板式输送机定位。随行装置1带着车身与板式输送机随行,同时升降装置2带车身下降,这样一边随行一边下降,车身准确地落到板式输送机的支架上。然后,伸缩定位装置4缩回,随行装置1返回并定位。如此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升降运动采用电动驱动;随行和定位伸缩采用气动传动。除了电控系统的安全保护以外,随行装置1还有机械安全保护功能。
升降装置2一方面使得传动轴和所受径向力的合力为零,从而极大地改善传动轴和轴承的受力状况;另一方面,链轮旋转时,两条牵引链能使所牵引的框架同时同方向地上升或下降;通过合理布置改向支撑链轮、牵引链与升降框架的联接位置,使车身重心始终在四条牵引链之间,升降装置2与导向装置受力平衡,升降运行平稳可靠。解决了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多品种、长度和宽度范围较大车型的自动转挂问题。
自动随行装置1随行时,电磁阀打到中间位,使得气缸前后腔都与大气相通,自由随行;到位后,电磁阀打到左位,气缸驱动装置返回原位。
伸缩定位装置4具有四向定位导向功能,同时承受随行拉力;运行阻力降到最低,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运行卡阻问题。导向装置前端与定位轮螺栓连接,当缩回动作失灵,螺栓将被随行拉力剪断,对设备起到机械安全保护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48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竖井管道自动对中倒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液压挖掘机背压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