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家庭资源回收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5882.9 | 申请日: | 2009-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672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何振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振环 |
主分类号: | B65F1/14 | 分类号: | B65F1/14;B65F1/16;B65F7/00;B65D21/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叶 青 |
地址: | 300381天津市南开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庭 资源 回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庭的或类似的垃圾的收集或清除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家庭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分类回收桶。
背景技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因此,就出现了式样繁多、造型各异的家庭资源回收桶。然而,目前的家庭资源回收桶仅仅是为了贮存和清除垃圾所用,将各种生活垃圾都倒入废弃物回收桶然后集中扔弃。市面上很少有明确分类、方便回收的家用分类式废弃物资源回收桶,即便有,也是很有限的分类,通常仅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
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082815的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家用分类垃圾桶,其结构是在桶体上设有桶盖,在桶体中部设置有横隔板。在横隔板下部的桶壁上设有开口,内置抽屉。这种垃圾桶将原有的单容器桶体分割设计为上、下两个乘物部分,可分别存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实现了垃圾的分类收集盛放,便于垃圾的分类回收。这种垃圾回收桶尽管实现了家庭弃物的分类回收,但是分类简单,不够细化和明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类细化明确,便于回收家庭弃物,并且桶体可伸缩,体积可变化的组合式家庭资源回收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家庭资源回收桶,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由至少两条上下伸缩型褶皱构成,所述桶体的侧壁设置有分类标识。
所述桶体上端连接有提手。
所述桶体设置有桶盖,所述桶盖中心设置有提把。
所述桶盖边沿处设置有凸点,所述凸点与设置在桶体上沿处的“L”型卡槽相契合。
所述桶体下端面设置有漏孔,所述漏孔下方设置有套装在桶体上的接漏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桶体上分别以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作为标识,提供了准确、清晰、美观和直观的视觉识别,将各种不同的家庭弃物进行了更明确的分类,方便回收,也方便废品回收人员的计量。
2、本实用新型的桶体可以伸缩,各个分类的桶体可以集中摆放也可以分开摆放,适用于各种空间,同时美化家庭环境;在不使用的时候,可把桶体压缩到最小的体积,方便包装、收纳和运输。
3、本实用新型的桶盖扣合在桶体上,封盖紧密,还设置提手,提拉方便。
4、本实用新型还充分考虑到资源类别的特性,在可能有水分的回收桶下端设置接漏盘装置,方便倒出积水,防止异味;
5、本实用新型分类科学、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应用方便、环保耐用,适于工业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伸缩到两个极限的状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桶盖与桶体相连接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桶体与桶盖相连接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桶体与桶盖相连接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桶体与桶盖相连接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桶体与桶盖相连接的俯视图。
在图中:桶体——1 褶皱——2 提手——3
桶盖——4 把手——5 凸点——6
漏孔——7 接漏盘——8 “L”型卡槽——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家庭资源回收桶,包括桶体1,桶体一般由环保型高密度聚乙烯等材料制成,如图1所示,所述桶体1由至少两条上下伸缩型褶皱2构成,所述褶皱2类似于现有技术中家用的抽油烟机的排烟管的结构,可以伸缩。将褶皱2拉开,所有褶皱2呈展开状,桶体1即可变长,随之其体积变大;将褶皱2压缩时,所有褶皱2呈收缩状,桶体1即可变短,随之其体积变小。根据垃圾回收量的多少和置放空间的大小,可以调节桶体1的高度与体积;另外,在非使用状态下,可以把桶体1压缩到最小,占用最少的空间,方便包装、运输、和转移。如图2所示,以桶体1的底面半径为150mm为例,当桶体1伸长到最大时(不包括提手3部分),其高度为550~600mm,反之,当桶体1压缩到最小时(不包括提手3部分),其高度为150~200mm。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桶体1上端还设置有半圆形的提手3,提手3的两个端部铰接于桶体1侧壁的上沿。提手3的横截面是圆形的,这样便于提拉和倾倒垃圾,省力且手感舒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振环,未经何振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58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