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栖混合动力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9310.8 | 申请日: | 200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0114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国斌 |
主分类号: | B60F5/00 | 分类号: | B60F5/0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海山 |
地址: | 163255黑龙江省大庆市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尤其是三栖混合动力车。
背景技术:
汽车、飞机和船都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更加方便,更加灵活,更加环保的交通工具。自世界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由于它为人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从而汽车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汽车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机动车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人们在享受汽车为生活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为因汽车引发的社会问题,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加剧、能源紧张等而焦虑。综上所述,人们急需一种既可以节约燃料消耗,又能有效的保护环境,还可以避免交通堵塞的汽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汽车受道路限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栖混合动力车,该三栖混合动力车具有避免交通堵塞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三栖混合动力车包括车体,车体下半部为密封体,车体由驾驶舱及动力舱组成,驾驶舱内设置有操纵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导航系统、数码监控系统、电力系统,驾驶舱前上部铰连有玻璃舱门;在动力舱上设置有陆地行驶系统、空中飞行系统、水中航行系统、液压系统;
上述的陆地行驶系统包括车轮、电机、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机安装在车轮上,电机通过导线、操纵系统及电子控制系统与蓄电池相连接;
上述的空中飞行系统包括螺旋桨固定框架、升降螺旋桨、飞行推动螺旋桨及转向螺旋桨;车体左侧的螺旋桨固定框架、右侧的螺旋桨固定框架及后端的螺旋桨固定框架上端铰连在车体上,螺旋桨固定框架内侧下端分别通过液压缸与车体铰连,液压缸与液压系统相连通;升降螺旋桨连接在螺旋桨固定框架内及车体顶端上,升降螺旋桨通过万向节及传动轴与分动箱相连接,分动箱通过动力输出轴与传动箱相连接,传动箱通过离合器与主发动机相连接;飞行推动螺旋桨垂直连接在车体后端并通过链条与次发动机相连接;车体后端左、右两侧分别垂直铰连有螺旋桨固定框架,螺旋桨固定框架与车体间铰连,螺旋桨固定框架内连接有转向螺旋桨及可调封闭挡板,转向螺旋桨轴上连接有电机,电机通过导线、操纵系统及电子控制系统与蓄电池相连接;
上述的水中航行系统包括次发动机、水中航行螺旋桨;次发动机分别固定在动力舱后端左、右两侧,水中航行螺旋桨分别连接在动力舱后端下面左、右两侧并与次发动机相连接。
上述方案中的车体上端四角各安装有降落伞,车体下端安装有安全气囊;驾驶舱内安装有安全气囊、高弹座椅、降落伞靠背及备用伞坐垫。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三栖混合动力车由于采用电机驱动车轮,利用现有汽车操纵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导航系统、数码监控系统、电力系统,实现陆地行驶功能。再因该三栖混合动力车在车体上增设了升降螺旋桨、飞行推动螺旋桨及转向螺旋桨,利用现有小型飞机的操纵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导航系统、数码监控系统、电力系统,实现空中飞行的功能。最后因采用密封的车体,后端安装水中航行螺旋桨,利用现有游艇上的操纵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导航系统、数码监控系统、电力系统,实现水中航行的功能。所以说该三栖混合动力车具有避免交通堵塞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陆地行驶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图1俯视示意图;
附图3是图1右视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中飞行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图4俯视示意图;
附图6是图4左视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水中航行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图7左视示意图。
图中1-舱门,2-螺旋桨固定框架,3-升降螺旋桨,4-飞行推动螺旋桨,5-转向螺旋桨,6-液压缸,7-水中航行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附图所示,该三栖混合动力车包括车体,利用现有的电动车改装,将车体下半部制作成密封形式,车体前部制作成流线形,车体采用碳素等轻体材料制作,车体由驾驶舱及动力舱组成,驾驶舱内设置有操纵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导航系统、数码监控系统、电力系统,驾驶舱前上部铰连有玻璃舱门1,舱门1与车体通过弹力折页和快起开关相铰连。驾驶舱内安装有安全气囊、高弹座椅及备用伞坐垫。在动力舱上设置有陆地行驶系统、空中飞行系统、水中航行系统、液压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国斌,未经刘国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93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