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稻使用地下水太阳能生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9776.8 | 申请日: | 2009-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297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宋跃文;唐玉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跃文 |
主分类号: | F24J2/00 | 分类号: | F24J2/00;F24J2/48;F24J2/46;A01G16/00 |
代理公司: | 双鸭山欣合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志坚 |
地址: | 155800***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使用 地下水 太阳能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利用技术,尤其是利用在水稻种植的水生温技术。
背景技术:
在水稻生长期间水稻生理温度要在10C°以上,生长温度要求在20-35C°,依靠江河灌溉的稻田水温相对地下水的温度高,一般不存在为水生温的情况,而使用地下水灌溉的稻田由于水温太低不能直接灌溉,要是将低于10C°以下的水注入水稻田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为此,目前多采用晒水池晒水的方法或加长水井到稻田间的水渠距离,以此方法为水加温,这种办法用时长并且占地面积大,在稻苗缺水时水温上不来不能及时注上水,影响作物生长,因为东北地区年积温在2300-2350之间,水稻生长期较长,积温低势必造成水稻减产、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为地下水水温低且生温慢、占地面极大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稻使用地下水太阳能生温装置,该装置利用太阳能集热,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热辐射能及空气对流产生的气流循环来实现井水升温,使用效果与集热面积有关,使用范围广,水温提升快,在现有环境中使用,制作简单,不用别的能源,环保、经济。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由集热箱、散热瓦、浮筒构成,集热箱为薄角铁框架,框架角铁口向上焊制成两个矩形框架,四个短角铁的端头与两个矩形框架的四个角的角铁背配合短角铁背向外与两个矩形框架各角焊固,薄铁皮与框架四边配合铆固构成集热箱,集热漆刷在集热箱内壁和散热瓦内表面,玻璃板与框架上层表面配合,散热瓦为金属波形瓦,金属波形瓦的每排低波处均布有半开口散热孔,散热瓦四边与框架下层表面配合铆固,浮筒由两根塑料管制成,浮筒两端封闭,浮筒与框架下表面两侧配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用途广泛,随处可用,移动性好、可集中或可分散使用,水温低可多加组、水温高可减组,从而调整水温达到水稻生长所需要水温,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金属波形瓦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由集热箱、散热瓦、浮筒构成,集热箱为薄角铁框架5,框架角铁口向上焊制成两个矩形框架,四个短角铁6的端头与两个矩形框架的四个角的角铁背配合短角6铁背向外与两个矩形框架各角焊固,薄铁皮4与框架四边配合铆固构成集热箱,集热漆刷在集热箱内壁和散热瓦3内表面,玻璃板7与框架上层表面配合,散热瓦3为金属波形瓦,金属波形瓦的每排低波处均布有半开口散热孔8,散热瓦3四边与框架下层表面配合铆固,浮筒1由两根塑料管制成,浮筒1两端封闭,浮筒1与框架下表面两侧配合固定。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产品放置在现有水渠或晒水池水表面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跃文,未经宋跃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97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