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厌氧发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99788.0 | 申请日: | 200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609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江;李文哲;石铁;王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M1/107 | 分类号: | C12M1/107;C05F5/00;A01G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30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染物 排放 沼气 发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沼气厌氧发酵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实现对发酵产物综合利用的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厌氧发酵系统。
背景技术
农业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是一种生物质资源,农业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资源利用的同时还可以消除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在技术上针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也曾设计过许多优秀的技术方案。厌氧发酵就是一种能将农业废弃物变为能源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技术,以往应用的沼气厌氧发酵系统是将沼气燃烧发电,对沼气厌氧发酵产物进行处理。该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将农业废弃物变为能源的技术问题。但尚有不足之处:一是存在对沼气厌氧发酵产物处理不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二是没有对沼气燃烧后产生的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进行处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温室效应,不能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绿色环保、综合效益好的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厌氧发酵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厌氧发酵系统,包括沼气发酵装置、储气装置、沼气发电装置、储料池。还包括温室、沼液池、固液分离机,温室用于生产绿色食品,固液分离机用于将发酵产物和剩余物分离成沼渣和沼液,沼液池用于储存沼液。
其中,所述固液分离机通过设置泵的管道与所述储料池相连;所述沼液池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固液分离机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沼液池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温室相连;所述温室通过管道与该沼气发电装置相连。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厌氧发酵系统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固液分离机对发酵产物和剩余物进行处理,使其无害化,分离得到沼渣和沼液,沼渣用于生产固体有机肥,沼液用于液体有机肥;而且将沼气燃烧发电后产生的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输送到温室内,作为促进作物生长的气体肥料,保证发酵产物和剩余物使用后无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绿色环保;
2.可以产生气体、液体和固体肥料,用于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增加整体的经济效益。达到了综合效益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厌氧发酵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中:沼气发酵装置1 储气装置2 沼气发电装置3 温室4 沼液池5固液分离机6 储料池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厌氧发酵系统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框图,包括沼气发酵装置1、储气装置2、沼气发电装置3、储料池7。还包括温室4、沼液池5、固液分离机6,温室4用于生产绿色食品,固液分离机6用于将发酵产物和剩余物分离成沼渣和沼液,沼液池5用于储存沼液。
其中,所述固液分离机6通过设置泵的管道与所述储料池7相连;所述沼液池5的输入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固液分离机6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沼液池5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温室4相连;所述温室4通过管道与该沼气发电装置3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农业废弃物通过沼气发酵装置生产出的沼气被储存在储气装置内,储气装置向沼气发电装置输送沼气,沼气燃烧发电后产生的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被输送到温室内,作为促进作物生长的气体肥料。同时,沼气发酵产物和剩余物被储存在储料池内,储料池向固液分离机输送沼气发酵产物和剩余物,经过固液分离处理后得到沼渣和沼液,沼渣用于生产固体有机肥,沼液作为液体有机肥被储存在沼液池内,可以根据需要向温室提供液体有机肥。所以通过此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厌氧发酵系统不但可以保证发酵产物和剩余物使用后无污染物排放,而且可以产生气体、液体和固体肥料,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实现了综合利用,绿色环保,增加整体的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未经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97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