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管路支承的钢丝绳隔振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0379.8 | 申请日: | 200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672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姜洪源;闫辉;敖宏瑞;尤·卡·巴纳玛廖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55/035 | 分类号: | F16L55/035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永林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管路 支承 钢丝绳 隔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管路支承的隔振器。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的管路断裂或渗漏一直是影响发动机可靠性提高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改善发动机管路的工作状态,提高其抗振能力和使用寿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航空发动机特殊的工作环境(高低温、大温差等),传统的橡胶隔振器和非金属隔振器难于满足实际需求。因此,由于管路问题而导致的航空发动机失效的概率一直居高不下。
目前,常用金属橡胶材料做航空发动机管路支承。用金属橡胶减振垫片包住管路,并在其外侧套上弹性卡环,可有效提高其阻尼减振性能。此外,在金属橡胶减振垫片内放入细钢丝,可以提高支承的承载能力。
但是,上述结构存在的缺点为:制造金属橡胶材料需要很大的劳动量,成本高,因为生产金属橡胶材料大多数工序都是手工的。此外,在批量生产中手工制作很难保障隔振器制件阻尼性能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金属橡胶材料隔振器存在的制造过程中所需劳动量大、成本高和批量生产中隔振器阻尼性能的稳定性很难保障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用于管路支承的钢丝绳隔振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用于管路支承的钢丝绳隔振器由两个固定座、钢丝绳弹性元件和弹性卡环组成,所述每个固定座由第一钢压板和第二钢压板组成,所述第一钢压板和第二钢压板相扣装在一起,所述第一钢压板和第二钢压板相接触的两个面上开有相对应的多个安装槽,两个固定座正对叠放在一起,所述钢丝绳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装在每个固定座的安装槽内,所述弹性卡环扣装在钢丝绳弹性元件的弯曲段上,所述钢丝绳弹性元件呈蛇形状布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简化了弹性阻尼隔振器的结构,从而减少了劳动量,降低了成本,并且在批量生产中能保障制件的弹性阻尼性能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制作工序简单和工作性能稳定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管路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两个固定座与钢丝绳弹性元件装配后自然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钢丝绳弹性元件安装在安装槽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一钢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第二钢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弹性卡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拆下弹性卡环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两个固定座1、钢丝绳弹性元件2、弹性卡环3和管路7组成,所述每个固定座1由第一钢压板4和第二钢压板5组成,所述第一钢压板4和第二钢压板5相扣装在一起,所述第一钢压板4和第二钢压板5相接触的两个面上开有相对应的多个安装槽6,两个固定座1正对叠放在一起,所述钢丝绳弹性元件2的两端分别装在每个固定座1的安装槽6内,所述管路7设置在钢丝绳弹性元件2的弯曲段,所述弹性卡环3扣装在钢丝绳弹性元件2的弯曲段上,所述钢丝绳弹性元件2呈蛇形状布置。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钢丝绳弹性元件2的钢丝数为49~259根。如此设置,阻尼性能更好。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卡环3的卡口边3-1呈向外侧翻卷状。如此设置,安装方便,并且安装时不会产生擦痕。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卡环3的两侧端面上设有至少两个钩卡3-2。如此设置,有效防止弹性卡环从钢丝绳弹性元件的两侧滑落,工作性能更稳定。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钩卡3-2的个数为2~8个。如此设置,有效防止弹性卡环从钢丝绳弹性元件的两侧滑落,工作性能更稳定。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工作原理:当飞机或者火箭发动机中使用的某段管路被钢丝绳隔振器固定后受到振动时,钢丝绳弹性元件2发生变形,其内部的钢丝互相滑动产生摩擦从而耗散了能量,由于钢丝绳隔振器发生了能量耗散,管路受到的振动小于刚性支承中的管路的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03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