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辊细破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01317.9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35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红旗 |
主分类号: | B02C4/02 | 分类号: | B02C4/02;B02C4/42;B02C4/32;B02C4/2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文庆 |
地址: | 054001河北省邢台市桥***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辊细破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深加工的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细破机。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金属矿物以其特有的物理化学特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深加工技术之一的细粉碎技术也引起人们的关心。
近年来,国内外对微细粉碎设备、工艺和方法的研究开发相当活跃,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从超微米级到微米级颗粒和分级技术。目前微细粉碎机的种类繁多,根据原理不同有高速旋转式粉碎机、气流式粉碎机、介质搅拌粉碎机,球磨机和辊筒研磨机。
一般情况下,细破机都是成对的挤压辊,每对挤压辊只能对矿石碾压一次,如矿石需多次碾压时,则需要多对挤压辊。这样,就增加了生产设备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约成本,又能实现多次碾压的细破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辊细破机,包括机架、进料斗、出料斗、挤压辊组、挤压辊的驱动机构、挤压辊的间隙调整机构、计算机控制系统,挤压辊组中的每个挤压辊分别配装在相应轴承座内,轴承座安装于机架上,所述挤压辊组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挤压辊组合结构,每相邻三个挤压辊自上而下呈侧“品”字形布置,相邻挤压辊的间隙为挤压工作区,所述侧“品”字形布置为形或形的布置方式,也包括与侧“品”字相近似的布置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在挤压工作区出料口相对应的机架上设置有导料板。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导料板为一斜板,其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座为三个,其中一个为固定轴承座,另两个为移动轴承座,所述每个挤压辊组为三个挤压辊,固定挤压辊配装于固定轴承座内,活动挤压辊配装于移动轴承座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位于上侧的活动挤压辊与固定挤压辊之间的间隙大于位于下侧的活动挤压辊与固定挤压辊之间的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挤压辊的驱动机构包括油箱、油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管路,液压马达联接并驱动各挤压辊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挤压辊的间隙调整机构为液压调整机构,通过控制位于移动轴承座与机架之间并且与其联结的液压缸来调节活动挤压辊与固定挤压辊之间的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挤压辊的间隙调整机构为液压调整机构,移动轴承座置于机架上的道轨内并可沿道轨滑动,在与固定轴承座相对一侧的移动轴承座侧面上联接调隙液压缸的顶杆,调隙液压缸固装在机架上并通过液压管路与油泵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挤压辊组为多组且分级设置在机架上,在相邻级挤压辊组之间设置有输送带,输送带连接上一级挤压辊组的出料斗和下一级挤压辊组的进料斗。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采用多辊碾压,实现一辊两用的方式挤压矿石,就在原有的基础上省去了一个挤压辊,节约了成本。
在两活动挤压辊之间上设置一个导料板,就可省去一个输送带及其驱动装置,而且使每级相邻两次挤压的工作时间缩短,节约了成本。
由于采用了液压马达驱动方式,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当有较大的或较硬的矿石被碾压时,将会卡在两挤压辊之间,随着挤压力越来越大,当达到液压调整间隙装置的溢流阀的设定值时,溢流阀就会溢流卸荷,挤压辊停止转动,避免了对机器设备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挤压辊的间隙调整机构也采用了液压调整方式,从而更进一步保障了机器的过载保护。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微机和液压相结合的方式,便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架 2、进料斗 3、出料斗 4、固定轴承座 5,6、移动轴承座 7、固定挤压辊 8,9、活动挤压辊 10、导料板 11、输送带 12、油箱 13、油泵 14,15、调隙液压缸 16,17、压紧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红旗,未经陈红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013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